学校领导
郭天平 党委书记
男,汉族,教育学硕士,教授。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负责学校基层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党政综合办公。具体分管党政办公室。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周传德 党委副书记、院长
男,汉族,工学博士,教授。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审计、教学、督导、技能大赛工作。具体分管审计处、教务处(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联系机械工程学院。
张荣 党委副书记
男,汉族,理学硕士,研究员。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协助党委书记开展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分管组织、统战、宣传、安全稳定工作。具体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保卫部(人民武装部、安全稳定办公室、信访办)。联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徐兴旺 党委委员、副院长
男,汉族,教育学博士,教授。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发展规划、工会、离退休、基建后勤。具体分管发展规划处,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基建后勤处。协助校长分管新校区建设工作。联系设计学院。
秦传江 党委委员、副院长
男,汉族,工学硕士,教授。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学工、团委、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具体分管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招生就业处(招生与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联系电气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
王剑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男,汉族,管理学博士。主持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全面工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分管纪检监察室。联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雷 党委委员、副院长
男,汉族,工学硕士,教授。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人事人才、财务、国有资产、国际合作交流、图书工作。具体分管人事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采购与招投标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图书馆。联系车辆工程学院。
许磊 党委委员、副院长
男,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科研、合作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继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体分管科研处(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中心)。联系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学校简介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建;2000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和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获批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整体搬迁入住渝北空港;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
学校共有渝北空港校区、南川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669.26亩,建筑面积68.8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图书276.7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5.7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教学科研设备值38107.48万元。设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轨道交通与航空服务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开设53个专业。
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研发的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9位,并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6个“50强”荣誉称号,办学成效显著。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B档建设单位、重庆市“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A档创建单位。在《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五个质量维度,学校荣获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之一、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党建领校、专业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铸校、开放活校、基建固校、依法治校”八大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区位优势明显。党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正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位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腹地,地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空港工业园、龙兴工业园、水土工业园区,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区位优势明显。
党建引领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连续6年在市管领导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均获评为优秀,并获全市嘉奖。近五年,先后在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中,建成全国(培育)样板支部3个,标杆院系1个,建成重庆市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5个,获评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党建带团建群建成效明显,学校团委获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生会当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届委员会委员团体(重庆市唯一入选的高等职业院校),6个职工小家获评为重庆市“先进职工小家”。
专业建设一流。学校面向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构建了以服务先进制造、汽车产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专业设置与“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契合度达92.3%。现有国家双高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5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市级双高专业群4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7个,市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专业能力提升项目)3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育人”为基础,抓牢抓实“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试点单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近千名毕业生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空成都飞机有限公司等全国顶尖级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30余名毕业生作为企业技术代表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129项(一等奖21项),中国技能大赛奖9项(一等奖3项),人社部国家级一类赛事奖14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4项(一等奖2项);2022年国家金砖职业技能大赛奖3项;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7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奖17项(一等奖8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一等奖10项。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学生组)20强5人,其中前五2人。“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各1人。
名师巧匠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育打造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人才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8.8% ,“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占比近90%。 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1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学团队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巴渝特级技师”、市级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技术能手、高校巴渝学者、最美巴渝学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主线,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及其他奖项1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在线精品课程6门,市级在线精品课程23门;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两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4本;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8项;荣获中国技能大赛3项;荣获人社部国家级一类赛9项;5名教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名教师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现建有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校内实训室204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214个,为学生成长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科研创新水平高。学校深入推动科研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平台2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个,市级创新团队(群体)2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16个;获批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1个;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和发明奖5项,重庆市教育研究成果奖6项;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文章1300余篇;国家专利授权2291件(发明专利500余件),专利保有量连续三年居重庆市高职院校第一;软件著作权50项。
培训服务卓越。学校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学校是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培训示范点、首批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和重庆市首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近五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超过2000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是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依托校内建有的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模具制造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市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平台,为中国航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长安工业集团等市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项,为企业年增产2000万元以上,年度成果转移转化收入超过2000万元。
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立足“文化引领、‘三匠’育人”核心文化理念,明确核心文化理念内涵,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工业文化建设体系,全方位发挥育人作用。学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专委会主任单位,牵头成立全国首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成员单位、劳动教育研究院成员单位、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批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获得2021年度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文化建设创新单位、红色故事宣传推广贡献单位,文化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和全国机械政研会优秀案例,相关成果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发。学校文化育人建设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特等奖和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形成“工业文化”品牌,并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
国际交流广泛。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实施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层次,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是教育部“百千万交流计划”院校,“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市属公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院校。先后与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院校及企业开展了150多项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师生交流650余人,培养留学生400余人。服务国际产能走出去,联合长安等企业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老挝建立了3个职教海外鲁班工坊及熊猫工坊,累积培养境外企业人员1000余人次。与巴基斯坦、老挝组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研究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标准研发,输出职业标准3项,专业标准5项,课程标准9项,贡献中国职教智慧与方案。
学校是首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全国机械行指委模具专指委主任单位、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教集团、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和联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主任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省市级荣誉近百项。当前正积极在高赋能先进制造业中挑重担做贡献,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阔步前进。
(2022年12月31日)
周边环境
学校位于渝北空港,在江北机场附近。周边有茂宸广场、桃源天地、金港国际三个商圈。校门口乘公交车1站可达轻轨3号线观月路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