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 熊四皓 | 负责党委全面工作 |
党委常委、校长 | 韩杰才 | 负责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审计、校友工作,分管审计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安实 | 负责机关党建、组织、统战、工会、离退休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校、机关党委)、党委统战部、工会 |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孙雪 | 负责制度建设、法律事务、信访、档案、财务、内控、保密、基金会、企业管理、出版工作,协助校长负责校友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保密处、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哈工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版社,协助分管校友工作办公室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姚利民 | 主持纪委全面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内部巡视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党委巡视办公室)/监察处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宏 | 负责人事、发展改革与规划、学科建设工作和大科学工程,分管人事处、发展改革和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甄良 | 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工作、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国际合作部、国际教育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协助分管审计处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沈毅 | 负责人才培养、招生、继续教育工作,分管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学院 |
副校长 | 范峰 | 负责安全保卫、国有资产、后勤、基础建设、医疗卫生工作,分管保卫部(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后勤集团、基建处、校医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黄玉东 | 负责深圳校区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深圳校区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陈蕊 | 负责意识形态、宣传、思政课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校史、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政策研究室)/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挺 | 负责国内合作、技术转移、信息化、图书工作,分管国内合作处/技术转移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图书馆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帅永 | 负责科研、智库、期刊工作,分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期刊中心 |
党委常委 | 李明江 | 负责组织部工作 |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引领下,全体哈工大人正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于1996年、2001年、2011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于1984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相关工作经验先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2019年全国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学校持续发挥党建双创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引领优势,不断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巩固拓展从“+支部”到“支部+”经验优势,体系化、强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四项重点举措,高质量建设一批理论宣讲团和先进事迹报告团。2021年刘永坦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23位两院院士、16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3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3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培养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养出了35万余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瞄准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四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和资源供给体系,加速推进“1+1+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推出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人工智能班等“院士班”广受欢迎,学生竞赛成绩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实现“四连冠”,哈工大问天舱机械臂团队、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多项技术成果支持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以单臂/组合臂的方式持续助力航天员出舱作业、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成功发射的“龙江三号”成为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年累计26颗小卫星闪耀苍穹,成功完成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填补了国际试验空白,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牵头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全部投入运行和开放共享、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8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奋力开创哈工大新时代新征程卓越发展新局面,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边环境
哈尔滨
哈尔滨位处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948.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28.4万人。拥有45个少数民族,汇集多种宗教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并存的城市。
自然地理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5.6℃,最高月平均气温23.6℃,最低月平均气温-15.8℃,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全年降水量42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无霜期天数168天。哈尔滨地处平原,耕地面积197.7万公顷,且多为富含营养成分的“黑土地”。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地区,成为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1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7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8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
历史沿革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成为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已达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逐步形成了电站设备、工量具、中小轴承、轻合金材料、轻型飞机和直升机、亚麻纺织等生产基地,构筑了哈尔滨基本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揭开了哈尔滨发展的新篇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全国首家内陆港。连续举办了27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并升级为中俄博览会、3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33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节。
近年来,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旅游业跻身全国旅游业城市竞争力前20名,位列“中国幸福城市”第七名,全球避暑名城前20强。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大美湿地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厕所革命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经济社会发展
初步测算,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4.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3.5亿元,下降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1:22.0:66.9调整为11.9:22.1:66.0。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570元,增长0.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37.4亿元,增长0.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6亿元,增长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7%。
【哈尔滨新区】2020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其中,江北一体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3亿元,增长3.8%,总量占新区64.5%;江南政策协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7亿元,增长3.1%,总量占新区35.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亿元,增长7.0%。其中,税收收入37.1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53个,增加48个,完成投资增长22.3%。其中,开复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个,增加20个,完成投资增长26.6%,拉动新区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78个,拥有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授权15561件,增长31.0%。其中,发明3747件,实用新型10022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429项,成交额220.4亿元,增长6.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180家,增长45.3%。全市备案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家。全年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98项。
【教育事业】全市现有在哈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1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4所,普通高中102所,普通初中347所,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405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幼儿园1323所。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53%。
【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博物馆80个;文化馆(艺术馆)20个;公共图书馆17个,图书馆分馆13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0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3个。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0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99319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97433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99.99%,广播综合覆盖率99.95%。
【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94个(包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25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6万人,注册护士3.3万人。卫生机构全年诊疗2317.4万人次。
【体育事业】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257枚,其中金牌83枚,银牌86枚,铜牌88枚。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963人(二级603人,三级3360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353人。全市各区、县(市)建设社会足球场77块、浇建室外公益冰场85块。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