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 |
怀远博见 |
校长: |
李健 |
建校时间: |
1938年 |
浩浩黄海之滨,滔滔总渠之畔,镶嵌着盐阜教育的一颗明珠——江苏省滨海中学。学校肇始于1938年创立的阜宁县立中学东坎分校。1941年,阜东县政权诞生,翌年9月,遂改名为阜东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滨海县(含现响水县、灌南县部分地区)政权诞生,同年秋创办滨海县初级中学。1949年11月,阜东、滨海两县合并为滨海县。阜东县立初级中学与滨海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定名为“苏北滨海初级中学”。1959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定名为“滨海县中学”。1959年,被省教育厅列为27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再度被列为省属重点中学。1993年11月,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1996年12月,被命名为江苏省模范学校。1998年12月,通过省标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验收。1999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试评估验收。1999年9月,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滨海中学”。2002年4月,成为江苏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03年11月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滨海中学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在创业的征程中腾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校园曾几度搬迁。建校之初,校址设在东坎都天庙,先后迁至陈涛大神簖、坎北徐三层、蔡桥东墩、射阳驳柴港、现东坎镇新农小学等处。1952年搬迁至中市中路68号。2002年学校形成了链条式集团化办学态势,包括附属幼儿园、附属双语小学、附属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各一所,当时拥有130个教学班,近万名学生。2010年,按照省教育厅和滨海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江苏省滨海中学附属双语小学、第一初级中学转为公办学校而独立办学。2010年8月滨海中学迁至现址(中市北路188号)。现校区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校园既具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是一所设计新颖、功能齐备、设施一流、绿化配套的花园式、生态型学校。拥有4幢教学楼,1幢行政楼,1幢综合楼,1幢图书馆,1幢体艺中心,1座餐厅楼,3幢学生宿舍楼。体育活动区里有400米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建有千兆主干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83个教学班,5000余名在校学生,379名教职员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一代又一代滨中人在滨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前赴后继,艰苦创业,铸就了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即协作、进取、敬业、奉献的“滨中精神”,形成了“笃志、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唯严、唯谨、唯真、唯实”的教风,“不厌、不馁、不疏、不嬉”的学风。七十载春风化雨。滨海中学桃李满天下,向社会输送了4万多名高中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中共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装置、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区政治委员、少将李文潮;总装备部921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神州七号新闻发言人、少将王兆耀等。
九十年代以来,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方向,推行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十一五”以来,学校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确立了“放眼新世纪,奏响主旋律,走进大课堂,追求高品位”的办学思想,通过加强“六大系统”即以滨中精神为指导的师生理念系统、以“三风”建设为风范的师生行为系统、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特色系统、以现代化学校为目标的教育发展系统、以优美壮阔为特征的育人环境系统、以示范高中为标准的示范辐射系统建设,来进一步定准办学方位,完善学校形象,推进整体提高。积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改革学校用人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年级部管理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有效地激发了办学活力;改革内部分配制度,着眼于岗位工作量、绩效,实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改革后勤运作方式,努力实现服务对象、经营方式、资产使用、人员调配等方面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构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和运作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十大转变”,逐步形成“按类别要求、分层面施教;小活动运作,大目标疏导;近距离沟通,远方位收效”的德育特色。“三五”教学管理工程和“五杯”课堂教学竞赛,推动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轨运行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完善了学生的知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