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两篇学术成果发表于中国顶尖的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我校两篇学术成果发表于中国顶尖的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近日喜讯传来,我校社会学学者、资深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沈关宝教授写作的《<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一文于2014年1月刊发在《社会学研究》第169期;我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博士谌林写作的《马克思对正义观的制度前提批判》一文于2014年3月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19期。学校特给予每篇文章8万元的科研奖励,以此激励与支持教师更好地投身科研事业。
我校8万元奖励CSSCI论文(图一)
我校8万元奖励CSSCI论文(图二)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创刊以来,该杂志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社会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因其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
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就两篇文章发表举行了专场经验交流会
《<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一文构思与写作长达8年之久,该文是沈关宝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老师费孝通先生指导下随他从事乡村工业化及小城镇研究的经历和想法,概观了费先生小城镇研究的思想和学术脉络。文章指出,费先生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和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提出乡村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志在富民”为根本目标,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化进程;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探索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三是以经济的体系化良性运行为核心,探索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合理布局的发展模式。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回顾总结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中国小城镇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正义观的制度前提批判》中,谌林博士认为,只有在整体性原则的视域中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批判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整体,即通过对资本主义应得正义的制度前提——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剥削以及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的批判,建构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正义观。
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发表讲话
这两篇跨前沿、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了中国顶尖的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上,既是对两位长期专注各自领域,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学者的高度肯定;也是学校鼓励科研,培育学术生态所取得的标志性突破;更让学界看到了中国民办大学对学术文化的重视,努力发展科研、不断增强实力的良好成长态势。
成果发表之际,为更好地指导我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激励教师勇于向科研高峰攀登,在科研处的组织下,4月2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就两篇文章发表举行了专场经验交流会。
党委书记、校长陆丹表示,我校崇尚学术文化,尊重科学、理性,崇尚学问、学术,敬重学者、学人、学生。作为五种大学文化之一的学术文化,正发育着三亚学院独特的大学气质和精神。在这里面对学术,教师真实而客观,谦逊而诚实;组织积极作为,并一直致力于创建更合理、更顺畅的科研机制,搭建更有效、更宽阔的科研平台,给予学术更多的投入和保障,给予学术成果更大的嘉奖和激励。
社会学学者、资深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沈关宝教授谈治学路径
在学校开展的“我心中的好大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参与了讨论,大家对理想中的大学众说纷纭,对现代大学具备的各种品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理想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应该怎么办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论,但三亚学院怎么办才会发展得更好,毫无疑问,必须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崇尚学术文化。
他指出,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民办大学进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我校已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利集团、海南省渔业厅等一系列单位开展了合作,为学校培养更多的科研骨干。今后,学校还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科研制度创新,注重加强校际、校企、校地间的合作交流,致力于发挥学术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博士谌林谈治学态度
沈关宝教授鼓励我校教师要使研究服务于其对象,从实践中求得真知,在中国发展的步伐中不断创新,重视积累,加强学术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风格;谌林博士用亲身经历告诉教师们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要有不服输、肯吃苦的精神,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
会后合影
会议当天,校领导还就科研机制、配套经费、教师科研时间保障、学术交流、教师学习深造等与教师们进行了讨论。不少参会教师在发言中表示深受启发和鼓舞,自己也将在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努力积累、不断进步。
(文:袁欣)
(图: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