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公示栏

【大学访谈特辑二十六】高艳利:大学是应该也可以有精神的


 

作者简介:高艳利,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2008年7月入职三亚学院后一直在教务处工作。

记 者:大学精神对于大学有着怎样的意义?

高艳利:对于大学,不同时代有着众多不同的解读。大学,从远离世俗的象牙塔走到当今,迈着大众化的步伐,融入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学的功能已经从单一的传播知识的地方发展到现在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众多功能兼具的庞大一体。但是,无论怎么世易时移,一所大学最基本的品质、贯穿大学成长发展的核心支柱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每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标志着一所大学对它自身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大学发展的水平,也预示着大学未来发展的某种趋势。从这一意义说,大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浓缩了的一所大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大学的“精神的自我”。

 

  一所大学除了基本的硬件设施设备外,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大学精神,就像一个人的骨架、血肉和精气神,大学的核心实力就是大学精神。它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个性。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自己鲜明的大学精神,它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三亚学院从办学之初,就开始不断探索办学的目标和宗旨所在,逐渐对学校精神建设给予定位:从学校校训(自力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学校校风(豪气、大气、正气)、学校精神(自立、独立于政商,开明、开放与共享,创新、创业与创价值)等几方面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内涵。虽然学院才经历了9年的办学历史,但学校精神建设的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充实着,无论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还是组织机构的架构方面都体现和彰显着这个组织的内涵文化建设。我们还不能草率地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学校精神,因为学校各方面都正在改革、发展与完善着,它是动态进步着的,有无限进步和完善的空间。
 

记 者:你心目中的大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高艳利: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讲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好大学,不在于有多少豪华的厅堂大楼,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硬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仅靠一流的硬件是无法成就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是具有一大批有影响力、重视学术的名师教授。大楼可以短时间内搭建成型,而大师却非一日之功,他是大学日积月累,深厚历史文化的代表和见证,他需要经历几代甚至更多代人倾注心血、潜心钻研才培养而成。他们的品格、学识、风范以及品质,都整个地化为大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从而构成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他们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一批好的教师,他们在各方面都影响和感染着这个学校。名师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简单教授几门课程,最重要的是他们崇尚科研学术的精神,追求科学与真理的信念,坚守真善美道德风尚的素养等方面都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所以说大学不仅需要教书的学问精神,更需要道德和人文精神。
 

记 者:为什么不同的大学会具备不同的大学精神?


高艳利:套用一位学者的话,大学应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由此可以见到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性。每所大学基本的组织结构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每所大学展现给大家的面貌又是不同的呢。我想应该是归因于一所大学它独有的校园文化、历史传统、学习氛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积淀而成的。比如,提到北京大学,我们就会联想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样一种印象符号。它反映的就是北京大学它自由、民主的的特点。所以每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应该反映这所大学的特点,使命、宗旨和办学理念以及它的目标和基本要求,这些可以把一所大学的全部要素归属到一种共同遵守的范畴内进行。同时,大学的精神也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变化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决定了大学要密切联系社会,要具备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当然,无论怎么变迁,大学精神的落脚点还是着眼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就是说贯穿所有大学最基本的育人功能是不会变化的,通过大学精神来起到倡导文化,完善人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正如人一旦拥有了精神支柱,便能在困难面前奋力前行,同理,一所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大学精神,它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使他们做到师者潜心治学,学者乐于学习的和谐氛围。
 

记 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构建理想的大学精神呢?


高艳利:我想一方面就是历史的沉淀。任何一所大学要形成某种传统,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价值判断才能凝练和凸显出来。正如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言:“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而是最高和最难的”,“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同外界、同对立面接触、发挥、忍受,然后再回过头来的圆圈式的过程,最终得到精神性的富有”。因此,大学精神也同样如此,它不是预设的,也不是说说就有的,它是隐形于这所大学的行为与存在中,反应的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软实力。


  另一方面应该是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大学的发展有赖于大学制度的建设,大学精神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其传承需要大学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支持。良好大学精神的形成是需要这所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机制、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彰显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的理念。只有从机制层面理顺和调整好了,大学精神才能够得以良好的积淀,三亚学院的发展思路也正印证了这一点。从最初的出世计划,发展到十年卓越进程的长期规划,再深入到现在的“二次创业”的战略思路,这些理念旨在促进学校价值系统建构和质量建构式内涵发展,推动着学校管理运行和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动力使得三亚学院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焕发了所有参与者的学习力、工作力和创造力,而这正是学校创业精神的展现。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有精神有灵魂的。在这座殿堂里,民主氛围浓厚,学术开放,不同学科及不同群体和谐发展;人文气息浓厚,以师生为本,有学术和创新精神;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乐教,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教师本身可以不为评价体制所累,不为仕途名利所牵,有进修向上的发展空间;学生乐学,尊师重道,不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能够积极关注国情大事,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