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公示栏

【当如夏花般绚丽绽放】在这里 遇见这样的教师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中这样歌咏生命,“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生如夏花般灿烂,影响着一代青年人对生命的价值追求。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最妖治如火的青春岁月里,三亚学院有一群教师,期待引领你们开启智慧之门,汲取成长养分,让青春如绚丽的夏花般怒放。
 
周伟明:用时间精湛教艺



周伟明画作《落笔烟云》


  宽袖长衣,在讲台上激情昂扬地讲课,这便是我校艺术学院书画白描课教师周伟明了。学生们说他的课极有趣,不仅从来不会逃课,教室里还经常会有来蹭课的同学。此课堂的繁荣景象得益于周老师的教学方式。

  一个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教师,对教学的理解相当时髦。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不停的制造各种学习兴奋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用个性化的形式向学生输送理性的知识内容。



青花瓷上最写意(周老师最爱的碟上作品)


  专注,是学生对周老师的一致印象。在他看来,追逐艺术梦想的道路上,有太多狡黠的兔子——“诱惑”。而如何克服,显得至关重要。他会要求学生设立目标,制定学期计划,并压在枕头下,每天睡前反省总结。

  周老师主授书法、白描课程,他有一个中国画工作室。每天周老师会与工作室的同学一起画画、练字达五个小时以上,节假日也不中断。“学习艺术,天分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积累也必不可少,无需多复杂,拂去浮躁,恒心静心,专注才能有所成。”

  走进周老师的画室,犹如进入一间古代书房,笔墨纸砚、古书典籍、水墨画卷,一片清丽淡雅的古典之风扑面而来。每天除了教学,他的其他时间几乎都在这间画室度过,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精湛教学,“只有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水平自然也会大不一样” 。周伟明用他日复一日的专注证明着这一点。



等待与你一起笔墨恣肆,山水传情,道心幽微


  今年是周伟明在三亚学院从教的第八个年头,八年里,他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欣赏者到创作者的心境升华。今后的时间,他还会迎来更多的学生,他想做的就是等在这风景如画的校园里,与一届又一届学生一起笔墨恣肆,山水传情,道心幽微。
 
黄守红:开垦琼学的处女地



“琼学是一门极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值得一生追寻摸索”


   一位研究湘学的学者来到三亚学院,被海南独特的文化所吸引,立志研究“琼学”。他兴致勃勃地与周围的朋友谈论琼学,却发现知音难觅,倍感孤独。但他并未放弃,始终相信自己的学术嗅觉,坚信琼学有料可挖。很幸运,他遇到了自己的学术伯乐,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在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大力支持琼学研究,为此专门成立了“琼学研究中心”,开海南地域文化研究的先河。

  这位潜心治学的学者就是我校琼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守红副教授,科研是高校教师的本分,他明白大学教师不能为社会生产新的知识,就愧对这份职业称号。

  旖旎风光、民族风情、文化沙漠,是大多数人们眼中的海南。但中华文化在海岛的流播、影响和丰厚积淀,以至于形成独具风骨的琼学,人们却知之甚少。在黄守红老师看来,琼学,是一门极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值得他一生去追寻摸索。

  琼学,是一种什么文化,海南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显然不是,儒学在中国两千年历史的特殊地位,即便远在海南,也受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琼学,既是一部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实现区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地方文化吸收中原文化并反哺中原文化的历史。黄守红的梦想是提炼琼学的精神,实现琼学的现代化转型,普及琼学,经世致用。

  从事琼学研究已经两年了,黄守红也遭遇了诸多困难,甚至一度停滞,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有着诸多对琼学脉络的碎片化思考,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时,他也有过捶胸顿足的懊恼与苦闷。但一种与琼学研究死磕到底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敢懈怠。

  就在前不久,黄老师申报的《文化交流视野中的琼学研究》获国家级社科基金立项资助20万元,可谓是迈出了琼学研究的重要一步。他在学术沙龙上与我校教师分享了研究心得,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专注治学背后的喜怒哀乐。“感恩三亚学院自由的学术氛围,希望琼学的种子能够在学校精心培育的学术沃土上成长壮大。”
 
编后语:艺术学院教师周伟明和琼学研究中心教师黄守红只是三亚学院教师群体的缩影。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校园里,还有许许多多鲜活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奉献、给予、奋斗、努力、快乐、痛苦奏出了最真实的生命交响乐。正如顾城的诗所说:“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什么也不说就十分美好。”热带风情的阳光大学,因为有阳光师生活跃其中才更加美好。阅读更多三亚学院人的故事请进入网站首页的“人物故事”专栏。
 
(文:大学生记者团 路婷)
(图:教师本人提供)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