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3-05-06 15:11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刘晟

刘晟,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山东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

学习经历:1991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习。

工作经历:1997年7月,到华南师大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工作,历任文艺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1月起,任华南师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2008年11月至2015年4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任惠州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3月起,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科研成果、荣誉: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省厅科研项目3项。公开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多部(篇)。曾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教学奖、华南师大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奖等多项荣誉。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长、党委副书记  翟理祥

翟理祥,男,1971年10月出生,江苏姜堰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医学硕士,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员,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199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科员;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省中医药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兼珠海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其间: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参加广东省委党校地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党校第4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习。2022年4月起任现职。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审计处、医院管理处、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部;联系临床医学院。



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

巫宏星,男,汉族,1964年4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副研究员。巫宏星同志1982年至1987年在广东医药学院学习,获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广东药科大学工作,曾任广东药科大学总务处副处长、基建办副主任,兼任广东药科大学工会副主席、工会临时负责人等职。2002年7月任广东药科大学成人教育部主任(正处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2004年11月任广东药科大学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审计处处长;2006年1月任广东药科大学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兼工会副主席。其间:2005年参加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受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委派挂职担任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07年至2010年在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3年5月任广东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2014年6月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8年6月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同志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工作和高教研究工作,主持了广东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研究》(2007)和《广东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策研究》(2011),发表论文十多篇。1996年9月获广东省高工委、省高教厅 “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表彰;2007年12月获“广东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表彰;2008年1月获广东高校纪检监察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6月获“广东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表彰;2015年3月获“广东省工会优秀女职工之友”荣誉称号。

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会(计生办公室)、团委、红十字会;协管审计处;联系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凌子平

凌子平,男,广东和平人,196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硕士,研究员,二级高级监察官,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89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月起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大学城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部长(处长、主任);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挂任汕尾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18年6月起任现职。

负责纪委全面工作;分管纪检监察室、监察专员办公室。



副校长  黎锦城

黎锦城,男,广东丰顺人,1967年1月出生,农工党成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主任中药师,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1993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8月起历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医政处处长,科技教育处处长;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挂任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18年6月起任现职。

分管后勤管理处、云浮校区管理办公室、云浮校区实验中心、招投标与采购管理中心、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联系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健康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邢晓辉

邢晓辉,男,湖北人,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1986年9月参加工作;2009年1月起 任南方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2017年3月起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分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与法规处、校友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办公室、宝岗校区办公室、综合档案室、教育发展基金会、关工委、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协管医院管理处;联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甘远洪

甘远洪,男,汉族,1967年7月生,广东紫金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1990年参加工作,曾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8月起历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处长,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规划与财务处处长、办公室主任、信息统计处处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爱卫办)处长、一级调研员,2021年1月9日起任现职。

分管财务处、保卫处(武装部)、中山校区办公室、中山校区实验中心、信息中心;联系医药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肖炜

 肖炜,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医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后)导师,国家首批青年岐黄学者,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创新团队带头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杰出青年人才。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指委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市基金项目8项,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7篇),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4部。

    分管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赤岗校区办公室、科技处(产业与社会服务办公室)、研究生学院、中医药研究院、新药研发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工程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系临床药学院(整合药学院、整合药学研究院)、中药学院、医药商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全

杨全,男,1972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历任中药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教务处处长。2022年5月起任现职。

 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种植与综合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

从事中药资源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主编《新编中国药材学》等8部专著,参编《中药资源学》等国家规划教材6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

 分管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继续教育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期刊编辑部、图书馆、体育运动委员会;联系中药资源学院、体育部。


 

学校简介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03年成为硕士授权单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2022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2个研究院(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0余年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药医学府,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立德树人彰显特色。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等各项制度,将“三全育人”融入“五进”工作体系,通过“书院制”、名师名家名医大讲坛等方式,打造“党建引领、课程主导、文化浸润、先锋示范、实践锻炼”思政育人工作品牌,着力培养以维护健康、呵护生命为己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药医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4个二级党委获“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等称号,5个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现开设4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拥有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等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卫生统计学等42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2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药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育建设学院。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2.4万人。

  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建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以药学、中西医结合为龙头的大药学、大健康学科群优势明显。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预防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居并列第21位;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ESI学科总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23位;中西医结合在2018、2019软科排名中蝉联全国第三,2021年排名居全国第4。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1849人,其中专任教师152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5%(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超4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7.2%,共有研究生导师1173人(其中校内导师415人,外聘导师245人,合作导师513人)。其中拥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6个。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建有“国家级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教育部糖脂代谢病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4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优势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FTZ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538项;成功申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药1.1类创新药“脑脉通颗粒”临床实验批件;制定橘核盐橘核,炒茺蔚子国家药典标准并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近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奖、国家专利奖等。

  社会服务凸显担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吸引320家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超37亿元,培育出2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先后被评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以及省市级资质认定共20项,2020年评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培育单位。与香港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成立省内首家粤港高校合资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打造粤港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先试先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先后参与研发51个上市新药,支撑环球制药等3家企业上市。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广药-连南”医联体模式受国务院医改专家组充分肯定,获广东省委在全省推广。两所附属医院派出4批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援汉联合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6名校友获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开放合作塑造品牌。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2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举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29场,其中牵头举办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等8场中俄合作抗疫学术活动,成果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方工作汇报,登载于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工作简报》2020年第5期头条,打造了中俄合作抗疫学术交流品牌,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广药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推进“亚洲校园”项目,开展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及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弘扬“励志笃行、融通日新”校风,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药科大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数据更新至2022年12月)

 

 

周边环境

通讯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广东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