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个,有部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省新型智库等省部级科技平台54个。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皮肤病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个:骨科、肿瘤科、肾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附一)、临床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附二)、普外科(附一)、内分泌科、急诊科、皮肤科、心血管内科(附二)、泌尿外科、医学影像科、眼科、呼吸科、儿科。
辽宁省一流学科4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康养中西结合优势特色学科群
ESI 全球研究机构排名前1%学科6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化学。
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共上榜23个专业,占学校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的100%。其中,A+专业1个、A专业3个、B+专业14个,B专业5个。7个专业实现层级晋升,9个专业实现位次晋升,1个专业首次上榜,创历史最好成绩。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获得A+,位列全国第2,实现顶尖专业(A+)的新突破。作为全国首个且唯一通过教育部中西医临床医学试点认证专业,该专业在软科专业排名中取得全A佳绩。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3个专业获得A层级。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位次晋升(提升5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护理学专业评级首次晋升A层级,位次分别晋升10位及5位。眼视光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法学专业评级首次晋升B+;位次晋升显著的是生物技术(提升56位)、法学(提升47位)。临床医学类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发展态势较稳定。基础医学专业首次上榜。
可授予的学位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普通外科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胸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整形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皮肤病学、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病理学、康复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重症医学、健康管理、人文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等。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7个;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普通外科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胸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整形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皮肤病学、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病理学、康复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重症医学、健康管理、人文医学、健康法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药学、中医、公共卫生、医学技术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98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00余人、副高级职称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1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7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创新团队16个。现有国家级各类人才89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71人次。有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美育优秀教研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
学生人数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6300余人,其中研究生6500余人,本科生8700余人,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