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机器人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汇流致远,学以筑基 在这里 河流湖泊成为你思考的脉络 每一滴水都蕴藏无限可能 今天带你一起走进 河海大学 “机器人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河海大学为适应新时期国家产业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依托机电工程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学科优势而设立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技术管理或教育培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围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侧重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关键技术,通过强化专业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机器感知与驱动、人机交互与机器学习等专业知识,具备机器人系统开发与工程应用的能力,成为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2025”工业大环境下具备“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 ▲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新专业之一 ▲适应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 ▲设有江苏省特种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近二年学生升学、就业情况 骆敏舟 河海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骆敏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动化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与南京市顶尖人才计划。 感言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河海大学为适应新时期国家产业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依托机电工程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学科优势而设立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技术管理或教育培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拔尖人才。该专业围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侧重机器人创新、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算法、3D视觉、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通过强化专业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精密制造、机器感知与驱动、人机交互与机器学习等专业知识,具备机器人系统开发与工程应用的能力,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的一流人才。 机器人工程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是目前科学技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上多学科的融合,设置了机器人机构设计、机器感知及智能控制、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课程模块。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机器人本体设计、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视觉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国家“十三五”建设规划的十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传统制造向先进智能制造的转变及制造业“机器换人”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大环境下,机器人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人才缺口十分庞大,本专业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主要毕业去向是中科院和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以及大型国企。 河海大学地处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地区,该地区迫切需要机器人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率先开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全国重点大学,“双一流”高校之一,本专业毕业学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就业于国内外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或进一步在国内外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郭李雯 机器人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 保研至浙江大学 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科获得多项奖学金和荣誉 郭李雯,女,汉族,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2022届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保研至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攻读机械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团委副书记(挂职)。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奋奖学金、河海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等10项奖学金;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等6项荣誉称号;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模比赛H奖、“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三等奖等9项省部级以上竞赛奖。 专业代言人感悟 机器人产业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产业爆发点。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也正基于此,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机器人被列入了政府大力推动实现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发布,机器人发展必将继续迎来黄金时代,而相应也出现了该领域的人才缺口。综合的基础素质、灵活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等,都是机器人工程的培养目标。 面向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机器人工程专业重点培养掌握人工智能与设计、加工、装配、运维等深度融合的关键技术人才。在专业学习和应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掌握“四类知识”,即基础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工程知识、跨专业领域知识;着力培养“四种能力” ,即参与工程建设所需的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创新及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 国家致力于加强机器人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学院鼓励校企互动,大力支持机器人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及各类人工智能竞赛的参与指导,不断夯实专业学生的机械及自动化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培养掌握算法、软件和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突出国内外人才需求竞争的优势。 我们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同学们更应当不断积累丰富的专业技能,善于创新,勤于实践,为国家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企业参观、实践教学“走出”人才培养的实效,通过专业学习、师生交流“沉淀”科研自觉的思考,进一步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激发新工科“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学习热情。 张志强 中共党员 本科就读机器人工程专业 现任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 获得多项奖学金 张志强,男,汉族,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2020级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现任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曾任20级机器人工程专业1班班长。曾获国家奖学金、河海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等12项奖学金。获得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一等奖、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等13项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参与省级大创项目1项,主持校级大创项目1项,发表论文1篇,申请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3项。曾获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专业代言人感悟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是顺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一门新兴专业,与国际前沿技术的碰撞以及极具趣味性的内容,可以让每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此大放异彩,近乎每个对理工学科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与发展方向。热爱与兴趣是我们发挥自身价值与深入学习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与此同时,其高速的发展也让我们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本领与专业技能,机器人工程专业涉及控制、视觉、导航、电子信息等等多个范畴,其学习过程既有扎根基础的硬件探索,又有算法融合的软件点缀。它给予了每个人一个平台,系统而全面的去了解我们可以赋予机器怎样的“灵魂”,提升其精度,发挥其智能。同时,其涵盖面之广也使我们需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求同存异,发挥各自职能,在有序配合中共同缔造成果。机器人工程专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广泛的课程学习只是我们理解与创造的基础,课后深入的探索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精神将会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将会是我们行稳致远的不竭能源。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逐步深入,机器人将大量走进生产环境,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大量的有专业技术本领的专业人才。机器人工程专业将为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一批能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储备力量。 港珠澳大桥里“隐藏”的专业秘密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也离不开机器人工程相关技术的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都有相当重要的应用。如作为大桥交通工程三项顶尖技术之一的收费系统,它采用的视觉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类车牌。这种世界首创的兼容不同制式的识别收费系统,使得统一格式车牌的内地车辆和车牌形式多样的港澳地区车辆均能一次性完成快速自动扣费。超过136版测试程序的开发和累计1110次的模拟测试,最终该系统的车牌平均识别时间从500毫秒缩减到337毫秒(约0.3秒)。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机器视觉技术的分支,也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得以体现。由于港珠澳大桥的行车环境特殊,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况,现场救援将比陆地更加困难。因此,技术人员在检测系统中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和智能手环,能够完成对梭巴士司机的驾驶状态和体能状态等的实时监测,从而进行对驾驶风险的评估。如当司机在20秒内打了三次哈欠,就可能是疲劳驾驶。此时,系统后台便会收到司机疲劳驾驶的信号,然后通过车辆上的喇叭提醒司机小心驾驶,从而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此外,港珠澳大桥还拥有一套安全系统,用于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行驶速度、车距和变道等情况。未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还将以大桥为应用场景,拓展更多的智能管理与应用。 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相关领域的智能化水平、生产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同时,它也能够在一些方面代替人工,如在高危环境下进行作业等。由于港珠澳大桥有15公里是全钢结构钢箱梁,在焊接桥梁钢组件过程中,人工焊接势必会造成受热不均的问题。因此,机器人焊接的方案脱颖而出。它不仅弥补了人工短板和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桥梁焊接效率和质量。此外,该大桥还首创了国内多个机器人同时焊接的自动化生产线世界纪录。 作为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机器感知与驱动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都有涉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当然也离不开这些技术,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振华30”起重船,其采用的DP2动态定位系统等,可以将起重船的摇摆幅度控制在厘米级范围内。 扬帆破浪,逐梦深蓝 每一段航行的记录 都是自我超越的里程碑 梦想 即将从这里启航 欢迎报考河海大学 “机器人工程”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