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预防医学(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

位学制:学制五年,医学学士学位


  Part.01 选择预防医学专业的理由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构建“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重要保障。河北北方学院具有70余年的医学办学历史, 建成了完善的高等医学专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教学平台,预防医学专业以“应急处置能力”培养为特色,形成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有涵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职业病防治院、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多所实践教学基地,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就业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于2019年,在新冠疫情爆发和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学校立足“市校融合发展、为地方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战略背景,提出创办公共卫生创新实验班的建设构想并积极推进建设。公共卫生创新实验班面向预防医学教育发展前沿、面向公共卫生人才社会需求、面向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一线,坚持“防为根本,控为关键,治为要点”的理念,立足区域、服务地方,以“厚基础、广人文、宽专业、重实践”为导向,持续强化医教协同、学生中心、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培养模式,突出医防、医理、医工、医管等多学科融合,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完整的公共卫生知识体系,良好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公共卫生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预防医学专业在用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中持续优化。目前建有公共卫生实验室实验和科研开放平台(配备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原子吸收、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北京朝阳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顺义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通州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兴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密云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门头沟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北京房山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石家庄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苏州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深圳职业病防治院;山东滨州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廊坊市疾病与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秦皇岛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张家口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等。


Part.02 学习(研究)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环境—人群—健康”为基本研究体系,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阐明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对策和措施,以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目的的一门学科。

  Part.03 本科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物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卫生化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健康教育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虚拟仿真实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等。


Part.04 培养目标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以“厚基础、广人文、宽专业、重实践”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卫生监督、健康促进等相关领域工作,多学科知识融合、公共卫生服务与应急处置技能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Part.05 深造与就业前景


2024第一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40%。本专业学生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宁波大学、郑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学府。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确立的“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冠疫情爆发凸显了我国对应急能力和专业素养兼备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本专业可选择就业的岗位较多,如政府部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机构等;医疗卫生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院、医院等;民营企业,环评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等;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