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
专业介绍: |
培养目标 面向京津冀区域发展和新能源行业需求,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智慧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n 专业优势:作为全国首个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氢能研究中心,在融合并继承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基础的前提下,深度对接京津冀地区新能源(特别是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构筑了“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用氢”全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践行“回归工程实践”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设计了“厚基础、宽领域、强实践”的“3+1”全方位培养模式。所继承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原名“化工设备与机械”,是我校78年建校初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1999年成为中石化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获得2015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n 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北京市“长城学者”计划人选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1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5%,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5%。 n 学科平台:拥有机械工程领域学术学位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点(联合),新增机械工程领域博士授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重点科研机构。 n 课程体系:专业构建“氢能为主,其它新能源为辅”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强化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层次实验”、“多场景实习”、“多方面设计”、“多领域实训”四年不断线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n 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依托学校分别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和中关村氢能产业科技园共建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学校与燕山石化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新能源联盟相关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专业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的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主干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制氢方法与工艺、储氢技术与设备设计、纯氢与掺氢输送工艺及设备、加氢站系统设计及应用、智慧氢能系统、氢燃料电池、氢能安全检测及控制技术、其它新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等。 国内读研 毕业生可到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福州大学等。 表1 专业前身——过装和储运专业学生近五年读研情况(部分)
出国(境)深造 专业将积极加强与英国城市大学、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际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推动联合培养、双学位、短期访学、交换生、攻读学位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创造有利条件。专业前身——过装和储运专业,每年均有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塔尔萨大学、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 表2 专业前身——过装和储运专业学生出国深造情况(部分)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我校建设的全国首个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行业有前景,国家有需求,且契合地方发展,这些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主要就业单位有: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北京派瑞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金风科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