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三个专业各不相同。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专业剖析

    我国正处于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型阶段,钢铁工业结构调整,需要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提高质量,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的转变。北京科技大学行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作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致力于培养满足国家钢铁强国战略所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

比较优势

    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钢铁工业复杂工程问题、加速技术创新,迫切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拥有本专业领域扎实理论体系,而且具备钢铁全流程中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学院培养体系以钢铁生产全流程为主线,注重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注重各专业的交叉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生产全流程的理念,打通专业壁垒。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按照“优势互补、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学院与首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5个教育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中心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国际工程师培养。利用夏季小学期开设全外教封闭式英语夏令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技巧和运用能力;聘请国外工程领域专家和资深工程师,通过在线培训平台,让学生们置身于国际化的项目环境中共同完成产品设计研发。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除各专业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外,增加各学科通用基础课程的深度。设置“钢铁生产全流程选修课程群”;开设由企业技术专家讲授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专题(案例)课》,结合企业生产项目,以涵盖各专业方向的典型生产工艺为核心,进行专题授课;开设《英语口语与写作》、《英语口语实训》(外教)、《科技英语》、《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

    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国际化、跨学科”全面发展的工程型人才。按照本硕六年一贯制,在钢铁工程师应该具有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配备由校企双导师,采用讨论课、项目课等围绕与工程实际有关案例进行教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依托“卓越素质训练营”打造学生发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平台。

科研实践

    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系统性的工程实践计划,本科阶段完成不少于40周的工程实践活动;拓宽课程设计实习、工程专业设计等特别实践环节;保障低年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竞赛。

    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每年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中荣获一等奖6项;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荣获二等奖2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荣获二等奖;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荣获一等奖2项。

国际交流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本科期间可申请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台湾地区等国际(境外)交流项目,本科毕业可申请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未来发展

    我校“卓越计划”围绕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密切合作,力求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未来工程技术人才与工业企业的接轨,毕业生作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能够胜任研发、设计、工程和管理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与用途之间有关知识和应用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名称与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相对应,同时覆盖了材料科学、材料工程以及不同的材料类型,采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模式。目前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金属结构和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先进材料与工艺的设计与优化;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先进高性能金属与非金属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功能薄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比较优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国首批批准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九五”至“十一五”期间,该学科点均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本专业拥有国家教学团队和北京市材料学优秀教学团队,有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7人、副教授2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奖励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拥有国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多人,编著出版了一批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的专业教材。
    本专业依托多个国家级与省部级配套齐全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与条件进行人才培养,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实验教学。
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含设计性综合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制备与加工、粉末冶金原理、冶金工程概论、金属腐蚀学、生物材料导论、航空航天材料概述等4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该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的高级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比较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材料领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材料、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等各种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设备设计、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或成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秀生源。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本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和科技创新竞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国外/境外大学与研究所有广泛合作及交流。交流院校有昆士兰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等。学生也可以通过“SAF海外学习项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近50所大学参加本学科的访问学习。
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更加突显,对高素质材料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专业名称与国际通用的材料学科名称一致,有利于毕业生到国外深造;读研机会多,前程无限,大有作为!
知名校友
    王崇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钢铁研究总院教授。1953-1954年,在我校金属学专业学习。

    余永宁,北京科技大学教授,2003年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57年毕业于我校金相热处理专业。

    魏新,方正集团董事长。1978-1982年在我校高温合金专业学习。
 

招生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本专业研究材料在制备、使用及服役过程中的物理变化与物理行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声光电磁热学等物理性能及服役性能等与材料微观结构的关系,强调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的自旋电子学、半导体发光、表面与界面物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变、材料的失效机理等,所研究的材料涉及新一代结构材料、能源材料、自旋电子材料、信息存贮材料、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光电材料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比较优势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人才1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4名,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80%以上具有在美国、日本等国名校留学研修的经历。
    本专业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和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均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在历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均位列前三名。
主要课程
    材料物理基础、物理化学、统计物理、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X射线晶体学、电子显微学、材料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基础、薄膜材料与技术、微纳加工等4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本专业方向中将系统学习材料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实验方法,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领域,得到很好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出具有系统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材料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从事各种材料的设计、研究、生产、材料性能改进,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
科研实践
    近年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在各类国家级校级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物理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研究生王宁获得第二届吴健雄物理奖,研究生缪成亮获得2011年英国IOMMM学会“Charls-Hachette”奖。
国际交流
    材料物理专业与很多国外、境外大学有深度合作。除了一些邀请国外专家开展的讲座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项目选择去心仪的学校交流或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还有一些暑期实验室项目及夏令营活动供大家选择。
未来发展
    毕业生能够在相关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或成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质生源。近几年本专业整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深造率近90%,其中出国率为20%。
知名校友
    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1964年在我校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现材料物理专业)专业攻读本科。

    张统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1985年,在我校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现材料物理专业) 攻读研究生。


招生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材料化学既是材料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性质。本专业所依托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国同类学科前茅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比较优势
    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科技大学422高级引进人才3名。将近1:2的师生比不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高,而且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高校公认的较高水准。教师平均年龄低于40岁,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90%以上具有在美国、欧洲或日本等国名校留学研修的经历。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现有“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0多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目前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催化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电子信息材料以及材料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主要课程
    材料化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与表征方法、有机材料化学(双语)、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涂料化学、仪器分析等5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获得材料化学专业基本训练的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掌握材料科学和材料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研究方法。毕业生可以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与材料生产、加工和使用的相关单位,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筑、造船、航空航天、交通等工业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材料的研制、性能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技术研究、材料的再生与利用及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参加的实践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材料化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本专业学生在各类国家级校级竞赛均获得过优异的成绩。
国际交流
    材料化学专业经常邀请境外、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交流或留学项目选择出国深造,其中包括昆士兰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等高等学府。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SAF海外学习项目”选择去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近50所大学进行访问学习。
未来发展
    材料化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胜任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以获得免试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近几年整体就业率均在95%以上,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比例达80%以上。
知名校友
    柯  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1957年毕业于我校金相热处理专业。

 

招生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科学、成形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专业,主要研究通过制备与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研究加工过程中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形工艺开发、成形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材料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产品制造中材料、热处理、加工方法等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成形过程控制与模拟、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材料成形理论及质量控制、材料凝固成形、材料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材料设计与加工一体化及应用、材料成形新技术等。
比较优势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所依托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学科专业之一,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和博士授权学科点之一,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也是首批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学科。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17人、副教授12人。
    在科研方面,本学科点完成了300余项国家重大或重点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协作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0余部,科研水平及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都处于国内前列,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重点基础与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及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课程
    固态成形理论与工艺、液态成形理论与工艺、焊接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设备、摩擦与润滑、材料成形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模拟与仿真、金属学与热处理、现代测试与控制技术、企业管理及经济分析等4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该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材料成形加工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能力,从事先进材料制备、加工工艺设备及控制系统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参加的实践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机械制图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此外,除各类国家级校级竞赛外,学生还可以参加本专业特色的金相技能大赛。
国际交流
    本专业国际合作交流频繁,每年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并组织优秀学生出国交流,访学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交流院校有昆士兰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等。学生也可以通过“SAF海外学习项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近50所大学参加本学科的访问学习。此外还有一些短期项目供学生选择。
未来发展
    毕业生能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在材料、机械、汽车、冶金、信息、能源、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从事材料的制备、成形加工及生产、工艺与设备设计及控制、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也能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深造。
知名校友
    罗干,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1953-1954年在我校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王一德,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1963年在我校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读本科,1963-1968年在我校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读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统称。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无机材料的声、光、电、磁、热等性能。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学以及环境保护等高技术领域发展的支撑;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涉及到国家基本建设所必须的基础材料,量大面广,其质量和性能的提升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较优势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方向已形成无机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无机高温结构材料、特种陶瓷和核材料等几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大学评价》的统计表明,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连续8年全国排名第一。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全部具有在美国、日本等国名校留学或研修的经历。20名教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3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同时聘请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本专业方向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等研究项目在内的大量国家和大型企业的研究项目。依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构建了3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拥有配套齐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国家和企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所培养的研究生在Advanced Materials, APL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主要课程
    固体材料结构基础、结晶学基础、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化学、新能源材料、特种陶瓷工艺学、半导体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环境材料、耐火材料、无机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等4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相关基本技能的高级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比较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化工以及建材等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设备设计、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或成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秀生源。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参加的实习实践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此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专业学生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在顺利完成国家级、北京市级项目的同时,还成功地发表了学术论文或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部分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获得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国际交流
    本专业国际合作交流频繁,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并组织优秀学生出国交流,访学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交流院校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部分台湾高校等。学生也可以通过“SAF海外学习项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近50所大学参加本学科的访问学习。此外还有一些夏令营等短期项目供学生选择。
未来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经融机构及行政管理部门胜任研究、开发、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近几年整体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招生专业: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研究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储存功能的新兴前沿学科之一,涉及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光和电-光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本专业方向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早在70年代我校就开始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研究,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及日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比较优势
    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所有教师均具有国内或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大部分具有国内或国外博士后科研经历,思维活跃,充满开拓及创新意识。本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和基地,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厂校协作等科研项目,并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及企业的交流合作。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光电功能材料;(2)生物与医用高分子材料;(3)新型金属-高分子复合催化材料以及绿色催化材料等。为了满足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需要,配备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示差扫描量热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接触角测量仪等常用分析测试仪器。
主要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复合材料、材料科学基础、光电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导论、纳米材料和技术、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涂料化学、仪器分析等5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该专业方向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相关基本技能的高级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比较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信息、能源、药物、生物、航天等新技术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设备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或成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秀生源。
科研实践
    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积极鼓励同学们成立科研创新小组,提前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学习。科研创新团队在“挑战杯”等多个比赛中屡创佳绩,并发表了论文或申请了国家专利。
国际交流
    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可以被选派去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近50所大学参加本学科的访问学习。其中,有不少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国际交流项目。
未来发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胜任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以获得免试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近几年整体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率达80%以上。


招生专业:表面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
专业剖析

    本专业方向主要进行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科学研究和表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培养我国建设节约、循环、安全型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大学数理化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获得表面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训练的科学研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表面腐蚀与防护技术、环境材料、表面功能材料、表面纳米工程与材料、表面涂镀技术、表面处理技术与设备、医用材料、传感器材料、催化剂材料、电子材料、涂料、表面电化学等。
比较优势
    本专业教学与科研条件完善,依托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中心设有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腐蚀与防护中心(世界四大腐蚀科研中心之一)。建设有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表面纳米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本专业依托的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均是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首批获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国家重点学科。
    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5%以上,90%以上具有在美、欧、日本等国名校留学研修的经历。目前拥有教授、副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6人。
    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以及北京、广东各省市和宝钢、鞍钢、三大石油等公司研究项目,历年科研经费均位于学院前列,2012年达5000万元。
主要课程
    腐蚀与防护、电化学、表面物理与化学、表面技术、功能材料等课程,共40余门。
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我国建设节约、循环、安全型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获得表面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训练的科学研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本专业主要进行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科学研究和表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方向有:表面腐蚀与防护技术、环境材料、表面功能材料、表面纳米工程与材料、表面涂镀技术、表面处理技术与设备、医用材料、传感器材料、催化剂材料、电子材料、涂料、表面电化学等。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参加的实践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此外,积极鼓励同学们成立科研创新小组,提前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学习。近年科研创新团队在“挑战杯”等多个比赛中屡创佳绩,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国际交流
    表面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签有协议,可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的交流或留学项目选择去昆士兰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
未来发展
    毕业生可以到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应用表面技术的相关行业,如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计算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机械、冶金、建筑、造船等等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工业部门从事研发、制造、检验、管理等工作。与国外多所著名学府签有协议,可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