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游学夏令营呼唤行业标准

2013年08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举办机构庞杂,准入门槛低,游而不学现象普遍——

  游学夏令营呼唤行业标准

  7月25日,北京清华园,骄阳似火,但炎热并没有阻挡各地中学生参观的热情。体育馆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各省份及港澳台地区的3000多名高中生,他们正在参加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举办的2013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开营仪式。体育馆外,还有很多机构带着一批批中小学生前来游学参观。谁在举办夏令营?举办夏令营是否需要资质门槛?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调查。

  机构部门繁多,合作互助举办

  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举办各种夏令营的组织、机构、部门繁多,既有政府部门举办的主题夏令营、公益夏令营,如前面提到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其目的在于激励更多青少年献身祖国科技事业,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其下设机构主办的夏令营,如东部某省份专门成立一家机构负责当地的国际游学项目。此外,还有大量市场化运作的教育培训机构及旅行社举办的夏令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及旅行社举办夏令营时,往往呈现出合作互助的关系。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最终都通过旅行社或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落实。

  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学组织夏令营,国内游学主要委托京沪等大城市的教育培训机构或旅行社,海外游学则大多选择和当地的旅行社合作,国内旅行社再通过海外旅行社将学生带出去,如此“层层转包”、合作出游的情况十分普遍。

  浙江某民办高中与上海一家旅行社合作举办赴澳大利亚游学的夏令营,这家旅行社在国外有合作旅行社。该校的带队教师李立说:“我们从上海出发,同行的还有来自山东、江苏的学生团,到达澳大利亚之后才发现,合作学校居然同时承接1000多名中国学生。”

  世纪明德公司副总裁王学辉表示,学校在这种合办夏令营中往往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学校的加入使家长对夏令营的信任度有了很大提升。

  基本无资质要求,准入门槛低

  “国内没有夏令营主办机构的资质标准,准入门槛低,市场较为混乱。”北京酷学酷玩夏令营运营主管蔡永伟说。某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些打着组织夏令营旗号的公司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打一枪换一地”的情况在一些小型夏令营机构屡见不鲜。

  那么国家有没有举办夏令营的资质门槛呢?北京一知名夏令营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具备在工商局注册的商标、拥有一个公司执照就可以成立一家夏令营机构,如果再具有相应的出入境资质就可以办海外夏令营。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早在1999年,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就将中小学组织赴境外夏令营活动的审批,下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到2004年,国务院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明确取消中小学赴境外开展境外夏令营的申请和审批。

  2012年,教育部、外交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加强中小学生出国夏令营管理,指出“举办出国夏令营应向上级外事主管部门请示报批和备案”和“承接出国夏(冬)令营等活动的旅行社应当具备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资质”。

  记者了解到,很多学校在组织夏令营,尤其是出国夏令营时,原则上都会向当地教育部门申报,但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往往由学校自主操作。安生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张梧华告诉记者,由于中学校长对国外情况不了解,选择合作对象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了降低成本,有的学校可能选择一些不具备处理危机、赔偿能力的中小旅行社。更有专家指出,“在签证方面,只要有海外人脉,即便该旅行社没有出境游资质,也能操作游学团”。

  出国游而不学现象普遍

  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现在夏令营的质量参差不齐。记者了解到,很多机构在宣传夏令营时,往往宣称“以学为主,以游为辅”,但实际上旅游和学习普遍到不了1∶1,甚至有很多“游而不学”的项目。

  曾经参加过美国游学夏令营的徐曼同学反映:“出国游学一趟,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至于游名校哈佛、斯坦福,也只是像普通游客那样,在校园里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

  在安全保障方面,主办机构都会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并购买保险。在食宿方面,各机构推出的形式主要有家庭寄宿、学校宿舍与食堂、校外宾馆与餐馆三种形式。但当谈及食宿是否有保障时,记者采访的几家出国夏令营机构负责人都含糊其词,声称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并没有细化的食宿保障条款。

  这与社会及广大家长的期望相距甚远。本报在官方微博发起关于好的夏令营标准的投票,有80%的受访者认为,好的夏令营应该保障孩子安全,其次价格要合理透明,食宿、出行安全等保障措施要明确,并使孩子在游学过程中真正学有所得,能够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游学夏令营应当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明确举办夏令营的机构资质、出行保险、食宿安全、教育内涵等,让广大学生在参加夏令营过程中能够安全快乐,并学有所得。(本报记者 李凌 实习生 史漂颖 王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