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动画专业,不只为画“喜羊羊”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化部日前公布的动漫扶植名单中,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位列其中。遥想从十多年前各大电视台少儿节目被欧美、日本动画占领的局面,到如今喜羊羊、熊大、熊二等一系列国产动画形象,大有开创长盛不衰的势头,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似乎已经显而易见。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科动画专业近两年却往往被列入就业率较低的“黄牌”专业。其间巨大的反差,让人们不免怀疑:动画专业的人才市场是否真的已饱和?动画专业毕业生是否除了给孩子画动画片就没别的出路了?

其实,正如《大圣归来》上映之初不被院线看好一样,很多既定的印象往往存在不小的误解。对于怀揣一份动画理想的考生而言,与其在看似不佳的就业数据前望而却步,不如随本文深入了解动画专业真实的就业情况。或许没有多少人有机会成为华特·迪士尼或宫崎骏,但众多动画专业毕业生也能通过专业所学丰衣足食,把二次元世界里的美好天地投射进自己的职业生涯。

过剩还是旺盛?

大学动画专业看似时尚,但在我国其实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北京电影学院2000年首先成立的动画学院,其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动画专业,60多年来已经为新中国影视动画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三个和尚》、《黑猫警长》、《哪吒闹海》、《雪孩子》、《鹬蚌相争》……一大批创作了优秀动画的老一辈艺术家出自这里。至今仍有源源不断的动画专业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成为活跃在文化创意舞台的优秀动画导演、漫画家及游戏设计人才等。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传统专业,动画专业发展至今却给人以“就业不好”的印象。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认为,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数量过多,专业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动画专业人才市场出现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动画专业“就业差”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误解。动画产业独特的生产流程,动画出品和生产单位以剧组为单元的特性和发展的不稳定性,让很多动画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并不依赖于单一的稳定工作。目前很多本科毕业生面临考研及出国继续深造发展的目标和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率的降低。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数量曾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目前我国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已经有300多所。在动画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缺乏准确估算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规模已超过10万。但其中很多院校的学科传统、教学经验、硬件设施、师资建设都尚显薄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正如动画产业人才需求难以用准确数字来衡量,动画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情况也很难用“就业率”等数据来量化。无论是在影视动画领域还是和动画有关的其他产业领域,很多优秀甚至成功的动画人才往往是以创业者或者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来开创事业。

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李智介绍,动画专业全国整体就业率不高,一部分原因是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无法吸收本地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而北京这类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任教十多年来,我还没听说过本校动画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不少企业会主动来学校要人,可很多学生放着就业机会不要,更喜欢自己创业。”

技术还是艺术?

谈起动画,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色彩鲜丽的卡通形象,还是每秒二十四帧的动态影像?是美术?是影视?是艺术?是技术?也许不同的人对动画有不同的认识。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动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中的戏剧与影视学类。在专业加试中,考生美术功底往往被视为硬性要求。当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学生会发现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知识也必不可少。当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又急于在文学世界里寻求题材。可以说,动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从本科教育来看,多数学校动画专业按照艺术类人才的轨道培养。北京工业大学动画学专业以影视学为依据和基础,以美术学和设计学为支撑,强调原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能够敏锐发现和整合新技术的人才。动画编导、美术设计、动画制作、技术应用是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可以说,动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导,以技术教学为重要支撑。

从就业出口来看,“艺术”与“技术”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前者把动画创作本身当成目的,即参与影视动画(如动画电影、电视台播放的卡通片)的生产;后者是把动画当作手段,从而服务于其他领域的工作。

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我国影视动画产业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光靠电视台、制片厂及专门制作影视动画的公司,尚难消化大量动漫专业人才。相比之下,动画作为一种数字媒体手段,在其他各类生产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电影、媒体到医疗、航天,很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动画专业的支持。尤其是蓬勃发展的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产业,对动画人才有很大需求。正是这些“非动画”或者“泛动画”领域吸纳了更多动画人才。因而,对动画专业毕业生而言,不是只有去画“喜羊羊”这类动画片一条出路。

制作还是创作?

李剑平介绍,从目前来看,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在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其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以职业教育为主导。但在我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比例却过高。动画产业大量人才需求其实存在于下游的制作环节和单纯的技术性岗位,而这些下游环节本该由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对接,而非学院派教育的培养目标。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准,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不合理。

人才结构的失衡是否意味着动画专业科班生只能自降身价,一辈子“屈就”下游岗位呢?其实不然,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周羿宸如今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专门做动画相关衍生产品。在他看来,动画相关工作可以用制作和创作来区分。制作一个动画产品需要很多环节,诸如动画渲染等具体的制作环节需要单一性的技术能力,工作强度很高,回报相对较少,培养这类制作技术往往只需要职业教育。编剧、导演、设计脚本、动画分镜等前期工作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但也更考验综合的专业水平和创作能力。能否培养出这些创作能力,也是动画专业本科和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脱离简单的制作环节,进入创作的领域,正是一个动画人才“熬出头”的标志。

外省某院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庄琳(化名)介绍,她毕业后在某公司从事单一动画制作环节,做一个项目能分到五六千元。积累一定经验后,她辞职和别人合伙承包项目,并开始涉足脚本与导演,从整体上掌控项目创作环节。虽然脱离稳定的工作岗位,成了自由职业者,但她的收入却翻了几倍。

李智认为,合格的本科动画人才不能只懂制作动画的技术,艺术修养、理论积淀、人文底蕴也不可或缺。北京工业大学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技术、学术、艺术并行,通识、知识、意识并重,因为这些都将成为动画人才发展道路上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科动画专业教育综合了影视、美术等多方面知识,培养的人才也往往是多面手,可以胜任多种岗位。周羿宸说,他的有些同学觉得单纯的动画制作很累,于是从业于影视、设计等行业,依然可以发挥所学,游刃有余。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喜欢看动画片的人都适合学动画专业。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除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文化修养、热爱艺术创作以外,还要善于规划未来,敢于接受挑战,不甘于安稳平淡,乐于为梦想付出。二次元世界里那些动画角色所具有的各种优秀品质,同样适用于那些有志于从事动画事业的学子。(记者 徐 晗 安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