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7月9日,教育部召开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姚期智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的三大重点任务进展以及“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交流,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研讨。本期,高教周刊摘登部分会议交流发言,后续还将刊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编者
■“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从“中国方案”迈向“中国范式”
丁奎岭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成了从“单兵作战”到有组织培养的跨越式演进。其中,“拔尖计划”作为一项国家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对我国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意义重大。
从1.0到2.0,从瞄准“明天”转向瞄准“后天”,从初期的火种计划到如今的燎原计划,“拔尖计划”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伟大”。
15年来,“拔尖计划”初步形成了一套贯穿“选拔—培养—评价”全过程的中国方案。
一是通过多维度、全方位考核,挖掘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让异“才”纷呈、脱颖而出。二是针对拔尖学生营造浸润式环境,构建融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虚拟空间为一体的新时代书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人发展。三是重视学术大师引领,持续吸引顶尖师资投入,发挥大师博学身正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学术志趣和学习主动性。四是建设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融通课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发现志趣、训练思维、深度学习。五是深化科教融汇,打造拔尖学生学术训练体系,以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创新的力度与高度。六是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育人,构建拔尖学生交流实践合作网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
15年来,通过全方位谋划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要素改革,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多年积淀,毕业生学术志向坚定,积极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全国拔尖计划1.6万余名毕业生中,93%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多年耕耘,汇聚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引领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年探索,“拔尖计划”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成为一张亮丽的育人名片。
从纵向来看,引领了全链条人才培养改革。通过大中衔接、本研贯通分别为前端的中小学教育、后端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本科阶段,通过书院制、荣誉课程、通识教育、学科融通等项目改革,带动了各院系、各学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横向来看,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的辐射示范效应。上海交通大学由致远理科到工科再到覆盖所有理工专业的实践,便是这一辐射效应的典型诠释。
面向未来,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客观应对变与不变,于变化中坚守本真,于不变中寻求创新,充分发挥多元文明相互交叉碰撞所激发出来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方案”向更具影响力和普适性的“中国范式”迈进。
于变化中坚守初心。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精神。秉持传统道德伦理的追求,坚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注重师生相互砥砺和基础知识的精研。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精髓与拔尖创新人才特质高度契合,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必然是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师级人才。
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功成不必在我。伟大不可以被计划,但伟大可以被积累。于学生,这意味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勤奋与探索;于科学,它呼唤着聚沙成塔的积累与沉淀;于国家,这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深耕细作的伟大事业。
于不变中寻求创新。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元素,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宽广格局,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解、创新精神、独特个性、突破常规限制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技术革新的浪潮奔涌而来,人工智能犹如一把金钥匙,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人工智能和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迭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使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养料,可以让拔尖人才更“拔尖”。深度融合人类智能HI(HumanIntelligence),尤其是拔尖学生的智慧和创新力,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高质量的变革潜力,让人工智能更“智能”。
未来的教育由我们引领,教育的未来由我们创造。让我们共担使命,共育菁才,共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自主培养的未至之境!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