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语翻译,我们了解多少

2023年09月25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国有2700万听障人士,全职手语翻译却不足500人

关于手语翻译,我们了解多少

■记者 卫中

9月23日是国际手语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700万听障人士,全职手语翻译却不足500人。他们主要在哪些场合为聋人服务?工作中有何酸甜苦辣?正在B站播出的职业观察短纪录片《今天忙啥呢?》第一集中,上海第一位全职手语翻译唐文妍的故事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剖面。用唐文妍的话来形容,聋人的一生她都会参与——从聋人妈妈生产到孩子上学、毕业面试、单位内部培训、去医院看病、结婚办酒等,每个人生阶段都需要手语翻译员,“做翻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我希望聋人朋友能有更好的生活。”唐文妍走上手语翻译这条道路是兴趣使然。她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大二时看到上海东方国际手语教育学校在招收学生,就报了名。“刚刚学手语时,聋人朋友以为我是北京人。”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唐文妍这才知道原来手语也是有方言的,比如“积极”这个词,上海的手语是双手掌心向上举在胸前,上下交替抬起,表达“积极”的意思;而北京手语是伸出一只手,食指和大拇指捏拢,做出一只鸡头的形状:“只要是ji发音的词,都用‘鸡’来表达。”

在学手语的过程中,唐文妍愈发了解到聋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困境,促使她形成了帮助实现聋人无障碍生活的想法。一段时间里,唐文妍是上海唯一的全职手语翻译。由于专职手语翻译不多,几乎哪里有需求,她就去哪里。翻开手机日程表,周一排满了,周二需要清晨4点半就到工作的地方,每周还有三天要去电视台,为午间、晚间的几档新闻节目做手语翻译。忙的时候,唐文妍一个月只休息了两三天。最久的一次翻译,她一连站了7个小时。

东方医院是上海最早开设“助聋门诊”的医院,一天中午一下子来了几十号聋人患者,院方紧急找唐文妍来帮忙。忙完聋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后,一位阿姨打着手语和唐文妍说起十年前缺少翻译时聋人患者的窘迫:“孩子爸爸来医院看了几次病,由于和医生说不清楚,治疗没效果,最后就放弃治疗,没多久人就没了。”长期以来,手语翻译数量严重匮乏,导致聋人的生活非常不方便。唐文妍观察到很多聋人生了小病不去医院,等拖到大病了才去找医生,耽误了治疗:“聋人的平均寿命是要低于普通人的。”这些年来,唐文妍帮助过聋人朋友接受电视采访、在法院里打官司、处理过电信诈骗案件。由于聋人获取信息不方便,很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受害者,又很难向警察描述清楚具体情况,这种时候她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为聋人提供便利之外,唐文妍还向聋人传递快乐。此前B站举办的线下展会上,舞台上进行着歌舞表演,唐文妍通过手语把音乐的节奏传递给场下的聋人,让他们随着普通观众的节奏一起为台上“打call”应援:“希望聋人朋友可以有更多机会参加到普通人的活动里。”在唐文妍眼里,聋人也和健听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趣的个性、多元的爱好,只不过由于听力障碍,使得他们无法毫无障碍地进入各个社会领域。

全职手语翻译对聋人来说如此重要,但数量却如此稀缺,和这份工作的付出与回报存在一定差距不无关系。据透露,根据残联的标准,手语翻译半天的费用是300元、一天是600元,但是收入并不固定,当聋人有需要时才提供服务,所以按照月薪或年薪统计的话收入并不算高。而这份工作有时候会很累,不停与人沟通,连续站几个小时是常事。所以当初唐文妍想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是和父母有过争论的,家里人觉得当手语翻译又辛苦又挣不到钱,但她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从业近十年后,她为社会、为聋人作出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家里人逐渐理解了她的工作的意义,也理解了她当初的选择。而对于全职手语翻译这个职业的发展,唐文妍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让聋人无障碍生活在普通人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做多大做多大,能做多久做多久。”唐文妍期待,在社会上,人们能花几个月时间,掌握一些简单的手语,“比如‘你好’‘谢谢’等,对聋人来说,这是一种友善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