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淡化身份、聚焦学科”这一重要变化

2022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深刻理解“淡化身份、聚焦学科”这一重要变化

聚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上)

记者 徐倩 张滢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则明确提出“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建设高校有关负责人,分上、下两篇关注各建设高校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新理念的认识,以及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本文为上篇。

重在建设 有所为有所不为

■嘉宾:

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

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

本报记者: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您如何看待这一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对学校“双一流”建设有着怎样的启示?

俞建勇:“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淡化身份、聚焦学科”的变化,其实就是对上述建设初衷的坚守与回应。“双一流”建设从来不是为了给部分高校和学科发帽子、定身份;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和学科只是具有较好建设发展基础,具有冲击世界一流的巨大潜力,承载着国家的信任和重托;而最终能否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赢得声誉,还要看建设具体成效。学科是大学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学科实力增强,大学水平方能提升。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变化,高校应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把工作注意力切实集中到“学科建设”这个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任务上来。

李召虎: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一流大学建设最终将落脚于一流学科建设。不突出强调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符合一流大学的建设规律,有利于打破高校身份固化弊端,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内涵发展,不再把层次升级作为目标追求,不搞盲目扩张,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到国家重大需求、关键领域创新与实质性突破上,做强做精做尖。

杨黄浩: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上的一个重要转变——不再强调“大而全”。办出特色、办出若干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学科,应当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未来建设中,地方高校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中心,凝练特色方向,在融入学科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而实现异军突起。

本报记者: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您所在学校的学科建设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俞建勇: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东华大学将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向领域上,重点建设纺织、材料和设计等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峰;大力建设机械、控制、环境、化学、管理、土木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且符合国家重点发展导向的学科,培育学科高原;积极发展软件、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战略发展理科和人文学科,夯实学科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有效促进更多学科快速发展,形成多峰并举、高原崛起、各学科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到“十四五”末期,我们希望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实力明显增强,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成为世界纺织服装领域教育科研的中心,材料、设计等领域教育科研的重镇,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

李召虎:华中农业大学将按照“建高峰、强优势、促交叉、固基础”的思路,建设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特色鲜明,农学、理学、工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布局合理、融合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及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下重点打造的“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重点围绕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构建原始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格局。二是发挥一流学科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等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布局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一流创新高地。三是以“高精尖新缺”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等新兴交叉学科,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同时不断提升基础学科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和融合创新的能力。

杨黄浩:福州大学将立足特色,构建一流学科引领发展的新生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既有化学学科世界一流学科群的基础上,继续特别扶持、不断做尖做强、持续提高学校化学学科群的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社会影响。二是发掘潜力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打通学科界限,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与智能管理、智能建造三大重点培育学科群,并给予重点扶持。三是通过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引领,重点培育学科的辐射带动,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发展体系,做尖、做强一“点”,做优、做活一“线”,促进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立足特色  把学科建强建好

■嘉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

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

本报记者:对比首轮“双一流”建设情况,您所在的高校新增了建设学科。可否请您谈一谈首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在学科建设上遵循了怎样的思路?

单忠德:首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学校坚持“特色引领、交叉融合、对标国际、团队攀峰”的建设原则,建立健全“整体规划一级学科、统筹协调经费支持、逐一审批学科方向、大力支持交叉融合”的建设机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牵引,强化“三航”特色办学,以“做优航空、做强航天、做大民航”为目标,分类实施学科高峰打造计划、学科高原拓展计划、学科固本强基计划、学科国防特色计划和学科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促进工科交叉、理工交叉、文理交叉等多学科门类融合发展,“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优势学科地位不断强化,牵引带动全校学科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周大旺:首轮“双一流”建设,厦门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是“提升内涵、彰显特色、交叉融合、建设一流”。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目标更加聚焦。二是推进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学科优化提升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建设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工程和应用学科,创新医科建设模式,加快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学校立足“三海”特色,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发挥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建成“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两个基础科学中心,加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与福建省九市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四是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构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学科链发展模式,形成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的交叉学科队伍建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商科建设。

郭立宏:“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西北大学按照“精基础、强应用、育交叉、促转化”的建设思路,一是打造一流学科“特区”,通过政策优先保障、机制优先突破、经费优先投入,全力支持地质学冲击世界一流,重点培育考古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二是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实施学科分层次建设计划,构建“方向—团队—平台—集群”递进式一体化学科发展体系。三是以绩效评价为杠杆,建立“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动态调整”全方位运行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目标管理,突出投入产出比与建设实效。四是深化“一院一策”改革,充分给予院(系)人财物自主权,建立“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力机制,探索实施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打造学科建设共同体。五是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地质学、考古学为引领,发挥学科交叉和集群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秦岭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面对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要求,今后学校将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单忠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标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要求,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导向。坚持特色发展,打造一流学科体系;深化改革发展,打造一流学科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打造一流学科生态。全面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服务支撑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南航智慧、南航力量。

周大旺:在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厦门大学的着力点包括:一是围绕立德树人使命,提高创新人才供给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深化“名师引育”,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厚植创新发展核心优势。三是加强面向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创新,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四是服务国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服务战略需求精准度。五是深耕核心价值引领,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度,立足“三海”特色,更高层次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六是多维“协同万方”,增强全球参与度与影响力。七是助力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发挥对台优势,服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坚持“筑峰扬优、交叉创新”,重点建设包含新增的教育学在内的6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共五大优势特色领域,大力推动基础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前瞻布局若干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领域方向,构建梯次建设、分类发展、协调共生的学科体系,着力提升创新人才供给和创新成果转化对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推动学科“入主流、创特色、上水平”,深入推进基础学科建设,推动新文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工科,着力打造新医科。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构建“学科建设共同体”,带动和辐射一批学科快速高质量发展。

郭立宏:新一轮建设周期,西北大学将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需”,着力构建“一流引领、基础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扶优——狠抓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特区”政策和保障机制,全力支持地质学、考古学打造学科高峰。扶强——重点打造一流梯队。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学科积极培育“国家级平台、科研奖励和重大项目”等标志性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梯队。扶特——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与激励保障机制,以点带面实现基础学科的协调发展。扶需——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结合区位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统筹谋划了“大秦岭发展行动”等专项工程,以期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西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