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选拔 录取面试应引入“陪试团”理念

2006年04月05日 来源:东方早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期两天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落下帷幕。复旦大学面试团由170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20名后备专家。上海交大也由160名教授、专家随机组成若干面试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学科的5名专家组成。

  既然这种崭新的高考制度把面试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上,那么,面试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我们看到,不管是复旦,还是上海交大,都建立了自己的“面试团”,数目不可谓不庞大,面试程序也称得上周到,但是,唯独有一点让人存疑:规模庞大的“面试团”里清一色都是专家、学者和教授。

  如果我们承认最了解学生资质的还是他(她)的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和同班同学,我们就必须承认,单纯的“教授面试”在某种程度上失之于片面———那些不善于交流而资质又非常优秀的学生很可能在教授们挑剔的眼光中被埋没掉。而这时,让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参与到面试过程中来就成了一种必须。

  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让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同学直接参与面试,我的意思是由他们组成类似“陪审团”的组织———我们不妨称之为“陪试团”。并且,我们应该赋予“陪试团”和专家教授们一样的打分权力,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可以想见,这种面试团+陪试团+考生的三方构架比起面试团———考生的一元考核模式要更为科学:不仅能冲淡精英立场所带来的弊端,也能使得学者教授们在面试的时候更加负责、更加客观,而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铲除了面试腐败的机会和权力寻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