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做好准备是前提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郭建民的博客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考生刘民是某市重点中学学生,他的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平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上心,特别是上了高三之后更是关爱有加。一到开家长会的时候,父母二人总是一同前往。在家里更是对孩子小心呵护,家务活一点儿不让孩子干,甚至连洗袜子都由父母包办。但家长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准备,这就是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

  直到高考结束以后,刘民一家才开始着急;参加志愿报告会,听专家讲座,买来许多指导志愿的参考材料一顿恶补。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搞得头晕脑胀也没理出思绪,最后只能仓促匆忙上阵,结果志愿出了问题。

  刘民二本第一志愿报考吉林大学体育新闻专业(吉林大学的体育新闻专业在部分省(区市)如黑龙江、辽宁等是在二本招生),但学校规定考生必须通过该校组织的术科测试,其中包括对考生的作文、一些体育项目、朗读测试。刘民文化课成绩很高,高出该校录取30多分,但由于没有参加术科测试,故不能录取。这样由于第一志愿填了无效志愿,平行志愿填报的院校都在第一志愿就已录取额满。幸亏,最后在征集志愿时补报了一所院校,才避免了 “上线落榜”的尴尬境地。

  郭老师在线:

  填报志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分数的因素、有院校的因素、专业的因素、地域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就业因素还有考生自身的因素,像兴趣、潜能。填报志愿的时候通盘考虑,在这里分数因素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填报志愿应该看重分数因素,因为分数是录取的基础。但是仅凭分数填报志愿就走入误区,仅凭分数填报志愿不是一个好的填报志愿,不利于考生长远发展。在这么多因素当中,哪块取哪块舍要做通盘考虑。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像老刘一家的考生、家长不在少数。

  许多考生和家长以为,距离报志愿时间还挺远呢,等到考完试之后再准备也来得及。甚至,还有的考生和家长不重视志愿填报,只看重分数。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高考志愿是考生就自己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向高校和招生部门所表达的个人意愿,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是考生被院校录取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分数是基础,志愿是依据”。

  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对自己人生发展规划的一次重要选择。从这一点来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和个人的职业 规划紧密相连。考生填报志愿通过报志愿上大学,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加油站,不是终点站。所以,在报志愿当中你既要考虑上大学,更要选择自己四年以后的发展。因此,要有前瞻性,就像下棋似的,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看出几步。一个理想的志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适合考生的长远发展。第二,填报志愿的时候,你选的这个学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这是一个理想志愿。

  在志愿填报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一定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 这个先进的理念就包括收集信息和剖析自我。

  收集信息非常重要,都收集什么信息呢?招生政策、招生形式、录取比例、投档原则。这些信息都非常非常重要。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到权威的部门去,因为现在信息量很杂,不良的信息反过来有时会误导考生。比如现在最权威的应该是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省招生考试信息网,再就是大学招生网,这些信息都是最最权威的信息,对信息要进行甄别。关于招生形式录取比例这一块,考生非常关注这个,这里边很多考生的家长常见的误区是只看总数,不看自己个性。我觉得判断录取形式比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就要像炒股,既要看大盘,又要看个股。举个例子,我是本科一批段的学生,我关注的是本科一批录取的比例变化。二批和三批对我就影响不大。我是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就关注清华、北大今年录取比例变化,其他学校对我报考影响也不大。

  我们经常听到有那么一句话,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人的个性兴趣特征不一样,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避免盲从,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填报志愿,这个非常重要。剖析自己的时候,考生要怎样作呢?首先,对自己要认真分析,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这实际上和选择有关系。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在哪方面有潜能,我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急性子还是慢性子。在选专业当中陷入一个误区,很多人经常听到什么是好专业,什么是坏专业,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实力强弱之分,选择专业,同时和自己的潜力相匹配,才能选到好的专业。比如做主持人、记者,当教师,搞市场营销,还有搞心理咨询,这就需要亲和力强,非常冷漠的人不适合做这项工作。但冷漠的人,性格很内向,干事很认真,可以和数字打交道。所以,这里边考生要了解自己的情况。这些信息掌握得越详细、准备得越充分,你在填报志愿时就越能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