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 听从考生心声

2010年05月11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王化深

  高考填报志愿临近,家长和考生面临诸多选择。每个人都可对某一考生的志愿说出一套方案来,还各有各的理儿。高考志愿究竟该听谁的?作者作为大学教师、学生家长和招办工作人员,从多年经验和教训出发,认为原则上要遵从学生的真实心愿,其他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

  志愿“包报”弊端多

  高考志愿是学生对未来事业发展的选择,理应得到尊重。实际不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高考志愿都被“包办”了。 

  家长们会说,孩子还小,不崖该填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他们或凭自己对孩子的主观了解和判断,或凭自己对学校及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或凭自己对某些专业就业的预测,或凭自己想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愿望,或凭自己听过来人说的等,希望孩子以最大可能上顶级大学,从而替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专业。中学教师凭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或凭自己以前学生的选择,或凭自己对学生的最高期望,或凭自己对某些高校及专业的了解,甚至为了学校的荣誉等,希望自己的学生冲击好大学和时髦专业。高校教师从自己工作角度出发,希望更多的考生报考本校,使自己学校的选择余地更大,尽可能把高分学生招进来,组织优质生源,甚至为争高分生源出台各种办法考生的师兄师姐、亲戚朋友以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主观和兴趣,甚至捕风捉影的听说来献计献策。 

  尽管基于不同出发点的各种做法都可以理解,但以上群体的种种凭据都有偏差,考生的意愿往往被忽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志愿方案要么以偏概全,要么是自己的意愿。我们都知道,现在是考生上大学,将来是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并从事这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学校,不喜欢这个专业,其结果会怎样?在高校,我们接触的各类出问题的学生中,究其原囚时,许多学生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学校,是父母让我报的”; “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是他们让我选的”· · · 一个“不喜欢”,学习无兴趣和动力,一挂数科,后来委曲求全都来不及。有些学生无兴趣学习所报专业,转专业又难以成功,最后难以按时毕业。至于毕业后考其他专业研究生,成功概率也很小。有些学生不喜欢学校,人学后退学。在每年约10 %不能拿到学位和约5 % 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中,由于“不喜欢”占的比例很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反之,以学生意愿为主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学生的动力很足。尽管可能当时只“为能上大学”,只要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就可增强兴趣和动力,能够学好。高校都有人学后转专业机制。据统计,在每年毕业时,能够转成专业的学生(肯定是自己的选择)有60 %以上成功上研(推免或考取),远远高于学校平均上研率。这说明如果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会有极大兴趣而获得成功 

  师长只提供选项

  遵从考生意愿不意味着家长及老师可以放任不管。毋庸置疑,受社会种种囚素影响,尤其是独生子女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过分依赖父母和他人,甚至主观或被动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际上确实存在‘不想动脑”、“知之甚少”、“道听途说”、“盲目攀比”、“不合实际”等情况,造成填报志愿“不懂”、“随便”、“听你们的”、“我就去这个学 校(专业)算了”等现象。这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引导帮助考生,使之做出较为正确的选择。

  确切地说,没有哪个考生不想做出个正确的选择,他们不可能不关心自己的“大事”,但是,由于长期备考时间又十分紧张,许多考生十分烦躁和担忧,加上 部分家长每日为此事不分场合地讨论,导致考生不想分心或不愿意动那个心思。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学校网站及招生简章的介绍,为考生做好精心筛选的“信息资料”准备,再根据考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几个方案,在临近志愿填报时,与考生沟通,帮助其选择。意见一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对高校的选择与其实际情况有距离,家长和老师一定为其分析可能性较小的理由,引导他选择匹配范围(考生高考分数和学校历史提档分数范围)内的学校;如果考生选择的专业与其实际学习1 青况(如偏科等)不符,要以提示“在学习上可能产生困难或就业面窄及困难”等方式,并建议选择某个专业。总之,不要轻易否定考生的选择,更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求考生服从,家长和老师的工作是“提供选项”、“建议帮助”和“说服引导”。若希望通过考生的志愿实现自己的某些意愿.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

  报志愿要留余地

  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考生对自己的水平做一个基本定位,切不可只把某一次重要考试作为定位的标准。发挥好时的高分或某次有原因的“低谷”不能作为定位,要看类似高考重要考试“成绩趋势”、“大多数排名情况”,留有高低10 分的余地。

  选择匹配高校时,其近几年的提档线(承诺服从调剂提档不退档高校与录取线相同)趋势,尤其是其同类高校提档控制线z 间的差值趋势,各高校往年在考生数相对稳定的地区或示范校的录取分数排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考虑的是在一批控制线变化时,一批次高校的提档分数相对变化的范围要小得多(绝对分数变化也较小),按统计规律,很难超过变化值的一半。二批院校会服从这个变化,三批院校变化还要大些。在考前填报志愿的情况下,考生可参考某几次较大范围重要考试的排名、与较为认可的模拟批次控制线之差定位自己和学校。作者建议,选择高校时,根据考生成绩定位而选择高校,不要过分强调是哪些地区的高校。客观形成的情况是,在京可上某些高校的分数,可选择比这些学校高一两个层次的京外学校,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交通和假期大大缩短了北京与京外高校的空间距离。

  选择高校专业时,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也应适当地“委曲求全”。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定位几个专业范围,再根据分数与学校的定位缩小范围;然后通过高校网站和招生章程认真了解这些专业学科的办学历史、 学科的社会认可程度、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无博士硕士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知名人士、教授或副教授的数量)及就业情况,对几个学校进行比对。切不可因为学校的校名或听说、猜测来选择。在确定所选择高校的专业顺序时,一般做法是:先圈出自己想去的几个专业,然后查询该校近几年这些专业在本地录取最低线的顺序(绝对分只作一般参考),选择相对稳定的顺序作为自己的计划排列顺序,再根据自己的分数,定位确定专业志愿顺序,建议没有特殊要求的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尽管不太满意被调剂的专业,但只要大类相同或相似,人学后绝大部分高校都会提供转专业机会。

  许多家长和考生都有同样的问题:是选择好学校还是选择好专业?作者认为,如果某考生的成绩能搭上高层次学校的边儿,和比其低层次学校进行选择,建议选择前者;如果可上学校层次差不多,只是录取分数有点儿距离,建议选择分数较低学校相对满意的专业。这可使考生在学校层次差距不是很远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专业,以后考(推免)研还有进人更高层次高校的机会。北京本科二志愿为平行志愿。除一二志愿要拉开高校层次距离外,考生和家长应注意查阅所填报高校近几年的资料信息,如果该高校明确或大多数年份都招收了二志愿学生,可以顺序填报,否则会浪费志愿。考生和家长如有疑问一定要查阅高校网站或招生简章,必要时可打电话或亲自到高校招办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