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复习期间 要注意3问题
2010年06月02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温 方
高考临近,考生已进入个性复习阶段,一些考生的心态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位考生在电子邮件中这样描述现在的心情:“我现在是头木木,眼花花,心乱乱。一年来的复习搞得我筋疲力尽,已经无心‘恋战’,真希望明天就考试……”另一位考生在咨询中说:“回家复习让我更加恐惧,好像身处悬崖绝壁,求助无门。紧张焦虑的心情让自己分分秒秒不敢止步。昏昏沉沉忙碌一天,到头来却感到收效甚微……”家长们的心情也不比往常,看到孩子深夜苦读,担心他们精力消耗过大,考试时坚持不下来;看到孩子显现出倦意,又担心如此消沉不能应对高考冲刺。对此,笔者给出三点建议:
心理调节,积极求战
保持适度焦虑,积蓄积极的“求战”心理状态,对考生做好应试准备是必要的。如果出现了过高或过低的焦虑状况就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一些显示高焦虑的考生自述,在紧张的应试复习中会出现心慌、失眠、茶饭不思、血压异常变化,甚至出现昏厥等身体不适状况;还有一些“零焦虑”的考生整天昏昏沉沉,知道应该复习功课,但心总是安定不下来,复习时书上的字像是在眼前跳舞,问题越看越不明白,难点越解越多,只有在昏睡中或无度的宣泄中聊以自慰,对考试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
焦虑的两极表现尽管随个性的不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却都会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乃至今后生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考生及家长要给予重视。轻者可自我调节,重者要及时就医。一般可选用宣泄、疏导、放松等方法将考生消极的情绪进行相应处理甚至干预,配以自信训练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或对期望目标加以适度调整,效果比较明显。
科学作息,提高效率
回家复习的致命伤是有些考生的“生物钟”被人为打乱,不能精力充沛地完成考试。这与考生在复习期间随心所欲地支配时间有关。一些考生为了图“清静”,喜欢在夜间复习,结果养成“夜猫子”的习惯,越到深夜越精神,效率越高。但所有的考试都在白天进行,这给“夜猫子”型考生增加了一项精神与毅力的考验。还有一些考生打着“高效率”的旗号,不分时段采用非常随意的“醒来就复习,困了就睡觉”的方法,结果是“躺在床上心却久久静不下来,复习时脑子却昏昏沉沉”,很难找到“高效率”的感觉,更难保证在考场上有“高效率”了。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个性复习首先要瞄准考试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合理调节生物钟,使之适应考试的需要,确保白天精力旺盛。其次,摸清自己“生物钟”特点,利用自己专注的时间段有效学习,出现分心的状态时及时转移,使之达到新的专注。例如,利用不同科目交替复习,有效支配左右脑之间的轮换,达到积极的工作和休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获得新的能量等。
饮食卫生,营养均衡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期将至,家长们也紧张忙碌起来。一位考生在咨询中说:“现在我最怕在家里吃饭,特别是看到妈妈的眼神和特意为我做的饭菜。听到妈妈不断地劝吃劝喝、介绍营养成分的时候,好像明天就要上断头台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讲求饮食卫生对高考确实重要。饥肠辘辘会导致心里发慌,而吃得太饱,身体负担过重,人容易疲倦。每餐以七八成饱为好,这样既不饿,也可保证精力旺盛。另外,家长备餐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营养含量的均衡,不要吃热量太高的食物。考生在家要多喝水。从心理慰藉的角度讲,切忌把吃饭搞成吃“高考信号”,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出于疼爱子女之情,觉得此时此刻为孩子多尽一份心,才能够安心。然而,这种做法会让懂事的孩子们感到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临考期间很多考生的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为此过分担忧,只要孩子不出现过分饥渴或营养不良就可以了。
高考临近,考生已进入个性复习阶段,一些考生的心态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位考生在电子邮件中这样描述现在的心情:“我现在是头木木,眼花花,心乱乱。一年来的复习搞得我筋疲力尽,已经无心‘恋战’,真希望明天就考试……”另一位考生在咨询中说:“回家复习让我更加恐惧,好像身处悬崖绝壁,求助无门。紧张焦虑的心情让自己分分秒秒不敢止步。昏昏沉沉忙碌一天,到头来却感到收效甚微……”家长们的心情也不比往常,看到孩子深夜苦读,担心他们精力消耗过大,考试时坚持不下来;看到孩子显现出倦意,又担心如此消沉不能应对高考冲刺。对此,笔者给出三点建议:
心理调节,积极求战
保持适度焦虑,积蓄积极的“求战”心理状态,对考生做好应试准备是必要的。如果出现了过高或过低的焦虑状况就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一些显示高焦虑的考生自述,在紧张的应试复习中会出现心慌、失眠、茶饭不思、血压异常变化,甚至出现昏厥等身体不适状况;还有一些“零焦虑”的考生整天昏昏沉沉,知道应该复习功课,但心总是安定不下来,复习时书上的字像是在眼前跳舞,问题越看越不明白,难点越解越多,只有在昏睡中或无度的宣泄中聊以自慰,对考试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
焦虑的两极表现尽管随个性的不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却都会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乃至今后生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考生及家长要给予重视。轻者可自我调节,重者要及时就医。一般可选用宣泄、疏导、放松等方法将考生消极的情绪进行相应处理甚至干预,配以自信训练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或对期望目标加以适度调整,效果比较明显。
科学作息,提高效率
回家复习的致命伤是有些考生的“生物钟”被人为打乱,不能精力充沛地完成考试。这与考生在复习期间随心所欲地支配时间有关。一些考生为了图“清静”,喜欢在夜间复习,结果养成“夜猫子”的习惯,越到深夜越精神,效率越高。但所有的考试都在白天进行,这给“夜猫子”型考生增加了一项精神与毅力的考验。还有一些考生打着“高效率”的旗号,不分时段采用非常随意的“醒来就复习,困了就睡觉”的方法,结果是“躺在床上心却久久静不下来,复习时脑子却昏昏沉沉”,很难找到“高效率”的感觉,更难保证在考场上有“高效率”了。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个性复习首先要瞄准考试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合理调节生物钟,使之适应考试的需要,确保白天精力旺盛。其次,摸清自己“生物钟”特点,利用自己专注的时间段有效学习,出现分心的状态时及时转移,使之达到新的专注。例如,利用不同科目交替复习,有效支配左右脑之间的轮换,达到积极的工作和休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获得新的能量等。
饮食卫生,营养均衡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期将至,家长们也紧张忙碌起来。一位考生在咨询中说:“现在我最怕在家里吃饭,特别是看到妈妈的眼神和特意为我做的饭菜。听到妈妈不断地劝吃劝喝、介绍营养成分的时候,好像明天就要上断头台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讲求饮食卫生对高考确实重要。饥肠辘辘会导致心里发慌,而吃得太饱,身体负担过重,人容易疲倦。每餐以七八成饱为好,这样既不饿,也可保证精力旺盛。另外,家长备餐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营养含量的均衡,不要吃热量太高的食物。考生在家要多喝水。从心理慰藉的角度讲,切忌把吃饭搞成吃“高考信号”,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出于疼爱子女之情,觉得此时此刻为孩子多尽一份心,才能够安心。然而,这种做法会让懂事的孩子们感到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临考期间很多考生的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为此过分担忧,只要孩子不出现过分饥渴或营养不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