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涵夯基础 跨越发展创一流

2017年07月17日 来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创办一流民办大学

院长  王兴林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是由步长制药创办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15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随着“后评估时代”的到来,加快发展上升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主题,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高、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在省内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十三五”期间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促进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跻身国内民办高校先进行列。

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构建符合一流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

创新是一流大学的精神内核,制度建设则是保障一流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创新大学管理体制,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原动力和根本保障,也是大学内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需要。在制度建设与创新方面,学校完善了一章八制,全面修订了百余份规章制度。

学校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了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了董事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和程序,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章程》为总纲,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明晰内部组织及成员的权力与责任,积极探索二级学院制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活力;建立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规章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院、系三级联动、富有效率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加快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更新技术,规范流程,形成高效、实用的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改革现行教学组织及其运行模式,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创新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拓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发展的途径。

以人才强校为抓手,打造服务一流建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一支与学校创建国内一流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学校现有教师744人,其中专任教师683人,外聘教师6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5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0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64人,外籍教师4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优秀教师8人。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学校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院士工作站,设立步长学者特聘教授,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力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更大的突破。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国内一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牵引,着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现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承担省级教育科学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2项,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力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标志性项目上取得突破,重点打造一批经管类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20个左右,推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制定了8个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7个校内专项评估工作方案;开展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检查,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改革,以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在陕西和西咸地区就业的达66.81%。毕业生大部分能够专业对口,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平均近70%,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以科学研究为引擎,提升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成立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咸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和中药研究院等6个校级科研机构;获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陕西省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研究室、陕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咸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与步长制药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92项,省部级项目154项;出版专著、教材42部,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5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其中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以创新创业为突破,打造一流大学人才孵化基地

学校构建了课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心设计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方案和“双创”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构建了校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积极践行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西咸新区的定位,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服务站与创新创业合作实践中心,并建立了12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5万平方米商创港等项目也在筹建之中。有29名教师建立了双创工作室,孵化培养61个团队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同时引进北职航、西安博源、武功电商等10余个企业、科研单位进驻创业园。2016年获批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三年,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立项14项、省级立项31项,870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别学科、科技竞赛奖励60余项。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赛中,获陕西赛区金奖、银奖各1项,铜奖2项,并获“优秀组织单位奖”。近三年,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6项,部分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创一流

学校坐落在国家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别新区——西咸新区,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养生文化名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现代科技经济环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学校成立了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确立了研究方向:一是养生文化理论研究;二是养生文化人才培养与学院专业建设研究;三是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支撑,申报并建成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培养一批致力于研究养生文化的专业人才,为学院构建养生文化专业奠定基础。积极融入步长集团,建立养生文化网站、报纸或杂志及养生产业基地等,为促进养生文化的产业化作出贡献。

学校“十三五”期间将实现十大突破:一是力争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获批国家级别特色专业,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或教学成果奖;三是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或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科学基金项目;四是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五是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省级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六是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七是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八是获批省级一流专业;九是获批省级“文明校园”;十是获批省级“双创”教育基地。

学校将以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的公益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跻身国内民办高校先进行列。(稿件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06/content_47998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