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培养质量存“两大硬伤” 使命如何担当?

2010年08月03日 来源:解放军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防生是后备军官,但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能“后备”

  ●签约高校虽非军营,但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却在此奠基

  ●使命如何担当?根基如何夯实?

  南京军区携手11所签约高校共同探路—— 国防生在这里塑形转身

  写在前面的话

  国防生,我军干部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10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这是新世纪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部队生长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的崭新探索,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

  然而,10年来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毕业国防生素质参差不齐,各方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褒贬不一。

  国防生培养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运行机制存在哪些不完善?南京军区携手11所地方签约高校建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育协作区的探索与实践正是由此发端。他们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协作培育平台被誉为“华东模式”,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

  ●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对于国防生培养而言,强化军政素质是锻造合格带兵人的基础工程——

  国防生培养质量的“两大硬伤”,令人堪忧

  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一位领导记忆犹新: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了7个要求解除国防生培养协议的电话,有国防生自己打“退堂鼓”的,也有部队强烈要求“退人”的。

  国防生培养被誉为“朝阳工程”,缘何有这么多“太阳黑子”?对此,干部部门联合11所签约高校深入调研,13个调研组、60个调研课题、23000份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出炉,直指国防生的“两大硬伤”。

  硬伤一: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强。

  “如果把我分配到这个范围之外,我就不去报到!”华东理工大学国防生毕业分配摸底时,国防生小曹拿出一张地图,以自己家乡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划了一个圈。

  “分配半径”折射出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个人追求的多元取向。“一纸约定不代表一生坚定,在校期间国防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配套教育若跟不上,难保国防生价值观发生偏移。”驻华东理工大学选培办刘主任说。

  硬伤二:第一任职能力基础偏弱。

  某校80名大四国防生到部队当兵锻炼,正赶上集团军抽考基础理论知识。同答一份试卷,结果国防生平均比基层官兵低了28分。

  一次入伍集训,某团对刚刚毕业不久的3名国防生进行体能技能摸底测试。5公里武装越野、实弹射击、400米障碍勉强及格,战场救护课目全部“哑火”……

  课题组对已毕业的376名国防生跟踪调查发现:军事素质“短板”成为制约他们在基层发展的最大“瓶颈”。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国防生培养就是要为部队输送“优质钢”,必须品学兼优、军政兼通——

  人才“高铁”跑不快,源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防生培养好比一条新建的‘高铁’,方向没错,只是在行进过程中,这趟机车配套设施还

  不完备,因而跑不快、跑不稳。”针对国防生培养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形象地解释道。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签约高校没有健全的政工队伍,导致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调查统计:作战连队,普通官兵和思想骨干的比例是3∶1;军队院校,普通学员和思想骨干及政工教员的比例是4.5∶1;而国防生,这一比例高达300∶1,有的辅导员连所带国防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说到教材,大家都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部虽然颁布了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可没有明确军政训练标准和内容,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备课施教,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座谈中,国防生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学校没有400米障碍场,在校时就没练过”;“我们有的训练课目是一考管四年”;“组织体能考核的都是本校选培办干部,要求很宽松”……

  军事训练不规范、不系统,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国防生军事基础薄弱,难以胜任第一任职。

  一番调查,国防生培养这条“高铁”跑不快,原因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人生不能像炒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国防生培养同样如此,制度的缺失不应成为发展的阻碍。他们积极探索新路——

  “华东模式”,吹响资源整合“集结号”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人生不能像炒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国防生培养同样如此,制度的缺失不应成为发展的阻碍。

  面对重重困难,一些签约高校主动出击:针对缺教材、教员,南京邮电大学和驻地多所军校进行共建,引进军校教材、请来军校教员;缺训练设施,华东交通大学依托南昌陆军学院、省军区教导队,系统组织国防生暑期军事训练……

  然而,凭签约高校的单打独斗,国防生培养的“春天”依旧很远。

  思路清则方法明。《军地协作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实施意见》等10多份文件相继出台。在资源整合“集结号”推动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育协作区悄然成形:

  ——军地联合,建立区域性军事训练网络。聘请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教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由军队院校主要承担军事教学的培养路子。每年暑假,军区内11所签约高校

  的大一、大二年级国防生都要奔赴南昌陆军学院和所在省军区的教导大队,接受军事技能培训,打牢军人素质基础。

  ——打造“名师课堂”,形成巡回教学网络。他们从11所高校遴选建立“百名教育训练专家师资库”,每人一堂精品课,实施巡回教学;聘请国内30名军地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每月1期“国防大讲坛”,就重大政治理论、高新尖军事科技等热点问题进行解析。

  ——构建四支“导师”队伍,形成思想工作网络。一是由5名老红军、12名老英模、36名老院士组成的“三老”队伍,当好革命理想“播火者”;二是由“全国道德模范”、“爱军精武标兵”等组成的15名时代典型队伍,当好人生关口“引路人”;三是由辅导员、驻校选培办干部等组成的管理帮带队伍,当好成长成才“设计师”;四是由国防生家长亲友组成的亲情队伍,当好坚定志向的“加油站”。

  ——建立“百个基地”,形成教育训练网络。他们依托浦东新区、小岗村等建立22个改革开放教育基地;依托“一大”会址、南昌起义纪念馆等建立56个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依托“硬骨头六连”、“朱德警卫团”、“临汾旅”等具有光荣传统和丰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经验的作战部队,建立了25个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

  ——拓展“第二课堂”,形成社会实践网络。担任奥运会、世博会志愿者,参与西部支教,873名国防生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名片”;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特大冰冻灾害等,2230名国防生成为救灾一线的“急先锋”。

  “‘五大网络’让原本单打独斗的培育资源聚为一体,形成了集团优势。”一位高校领导如此评价这种培育国防生的创新模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