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政策回炉 热议江苏高考文理分科划线

2010年06月03日 来源:江南时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江苏高考文理分科划线录取的变化近期引来各方关注。在业界看来,文理不分科或是文理分科都解决不了高考困局。江苏近些年的高考改革给人们带来哪些启迪?今后的改革方向又在哪里?在高考新一个轮回前夕,记者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强调均衡

  8年文理不分科

  “有的学生很早就在搞竞赛,理化成绩很好,但是写起论文来连语句都不通顺,文学素养太差。”一位专家认为,文理分科让部分大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江苏这几年的高考改革就是要体现学生多学科全面均衡发展。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就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社会上的偏才、怪才多,不少人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弊病,我看,问题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文理分科造就了偏才。”

  回顾江苏高考模式的改革进程,人们不难发现,从2002年起,江苏由高考“小综合”改成“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课拼成一张试卷,正式拉开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录取的序幕,此后,江苏先后启用“3+1+1”的考试模式以及“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模式。教育人士认为,无论是“大综合”模式还是后来的改革方式,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病,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实施起来操作难度太大了。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改革虽算不上成功,但是打破了传统考试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意识观念,培养了发散思考的习惯,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策回炉

  效果有待检验

  “文理分科划线录取,这项改革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学校从高二上就开始分班了,文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为必修测试的科目,学习难度上明显没有理科生高,理科生则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上作了弱化处理。高二要参加‘小高考’,不提前分科,学生来不及复习。” 提起文理分班,南京一所中学的李老师有些无奈:“虽然过早的分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但在高考总分面前,学生学好九门课是天方夜谭。”他表示,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现实。由于高考是文理分科考试,有考试就会有备考,只要高考分文理不同科目,高中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

  对于和上世纪90年代模式类似的江苏文理分科划线,很多人都看作是一项“政策回炉”,是改革进程中的必要修正。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自己对于文理分科是一个更加务实的态度,只要目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文理分科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次江苏省进行的高中课改的一个鲜明导向,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在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基本知识后,应有自主权选择今后是偏向文科还是偏向理科。他特别强调,作为中学教育,在没有完成高中教育体系的课程时,提前搞文理分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不少高校人士认为,文理分科划线录取的政策现在评价还为时尚早,应该放下争论,认真执行,相信一段时间运行下来,人们就会对其效果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钥匙

  扩大招生自主权

  “文理分不分科各有利弊,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仲伟俊所长表示,江苏高考政策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从这点意义上看,无论是文理分开还是文理不分都各有利弊,很难判定谁好谁坏。仲俊伟建议,江苏应该继续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办学自主权,由高校根据生源状况挑选学生,这样不仅规避了政策制定的难度,同时也起到了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作用。

  对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不少大学校长也有同感。“一个15岁就能写小说的学生,想把他特招进南大有点难。”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坦言,其实校长的权力也不大,自主招生难招怪才偏才。“当了好几年自主招生考官,现在兴趣越来越少。”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坦言,自主招生陷入怪圈,找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特长生。

  专家表示,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对应这样的制度,方可谈及中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问题。如果由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改变学生评价体系,讨论文理分科没有实际意义。

  记者 王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