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需要整个社会监督

2009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需要整个社会监督

中学校长可实名向北京大学推荐学生,被推荐的学生经审核合格便有机会免笔试直接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面试合格者第一志愿报考北大可享受降30分录取的优惠条件。这条消息近日在网上受到热议,某网站对此发起的网上投票结果显示,大多数网友反对这一改革方案,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

很多人质疑的关键是:中学校长能否推荐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此举会不会成为某些人“走后门”的捷径?笔者认为,一些误解产生的原因是对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缺乏了解,社会应该理性地看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鼓励高校进行尝试和探索。

北大此举的本意无疑是获取有突出特长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生源。而作为中学校长,他们可以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学生,对本校的优秀学生状况比较了解。因此,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

其实,从北大的操作程序来看,该校设立了多项措施保证“实名推荐制”的公正性。北大对中学校长要进行筛选和考察,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有推荐资格;对获推荐学生的资格将进行审核。获得推荐资格的校长和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名单将在北大招生网及所在中学公示,弄虚作假的中学和学生都将被取消资格。这些措施可以回应质疑的声音。

另外,就被推荐学生来说,获得推荐只可能免笔试,他们还要参加面试,而且只高考成绩达到一定分数要求才能被录取。这与一些人“推荐就可上大学”的理解相去甚远。大家还要看到,自主招生的名额是有限的。比如,北大计划通过这种新办法招收的学生,不超过明年本科招生总人数的3%。优秀学生即使未获推荐,也可以通过自荐方式申请北大自主招生,或者通过普通高考报考北大。

质疑一种做法是容易的,指责社会诚信缺失也不困难,但如何建设诚信体系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校招生承载着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北大试行中学校长推荐制,为社会加强诚信意识提供了一个契机。校长推荐制是对校长的一种考验。他们必须维护自己和学校的声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名校认可自己,认可自己推荐的学生。这一做法能否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检验。

推广开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改革的观点来看待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举措。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2003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不过数年,这一招生方式还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看到,高校已经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清华等5所名校今年联合自主招生,北大也和港大、北航联合进行自主招生笔试。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往年考生四处赶考的问题,减轻考生的负担。部分高校还为边远地区贫困生参加自主招生提供往返路费等优惠条件。当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关系到整个高招工作和高校的声誉。除了高校、中学、学生要加强自律外,它也需要来自招生考试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