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谨防招生“陷阱” 切勿轻信私人信息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市警方根据近年来的高考招生诈骗案件,总结了以下几种骗子的惯用伎俩,以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以免上当。
伎俩一:冒充高校招生人员
骗子自称有“熟人”、掌握招生计划、学校内部指标等,诱使考生家长掏钱。“花点钱,我找人活动,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先上个专科,我再找人给你转成本科”这是骗子们的常用语言。这类骗子往往伪造印章、录取通知书,甚至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招生人员行骗。然而,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他们给家长的是伪造的假通知书,或者干脆卷款逃之夭夭。
伎俩二:混淆各类教育形式
混淆不同类型办学方式行骗。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的区别,以普通高校的名义把学生骗进学校,然后与学生签订所谓的协议书,实际上只能参加成人教育入学考试、自学考试。目前除普通高等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骗子故意混淆高考招生与其他学历教育招生的区别,将不够分数线的考生骗到一些院校的远程网络教育班,等考生报到后才知道真相。事实上,这类辅导班,只要注册就能入学,根本不需要骗子的“活动”。
伎俩三:没有资质搜罗生源
招生中介替一些不具备招生资格的院校进行招生。据介绍,由于个别民办高校资质不够,且违规严重,教育部已停止这些学校组织各类学历教育的招生。但是,这些学校有可能继续在私下通过招生中介对外违规招生,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诈骗,四处搜罗生源,向违规招生高校推介,向家长收取巨额好处费、信息费,等考生进了学校才发现根本无法取得正规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伎俩四:歪曲“自主招生”政策
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制造谎言,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让家长误以为自主招生就是学校说了算。称“学校内部名额,内部送审”、“学籍在学校内部上网”,以迷惑考生和家长。其实自主招生并不是“自由招生”,程序上也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为此,警方再次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招生信息,对于非正常的招生行为,一定不能轻信,对于自己没有报考的院校,一定要多一个心眼,通过网络查询、电话询问等方式鉴别真假。另外,还应密切关注正规的教育部门网站通告,切勿轻信私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