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专业人才紧缺 高校成最大的供应方

2009年06月02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未来十几年,我国核工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任务艰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核专业人才非常紧缺。”这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舒卫国对我国目前核电人才状况的概括。

  2009年4月19日,位于浙江三门的核电站浇铸第一罐混凝土,这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此之前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广东岭澳核电二期、福建宁德、福建福清等核电站相继开工。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核电迎来春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今,我国除了建成的7座核电站(11台机组)以及在建的山东海阳、浙江方家山、福建福清、秦山二期扩建等几座核电站外,海南、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核电前期准备工作。

  据有关方面透露,目前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还将修改,原定到2020年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计划将会改写。据有关人士估算,未来十几年,中国将出现40台以上核电机组。大规模的核电建设,必然需要大批优质的相关专业人才。

  2008年,核电企业中的龙头老大中核集团共接收了1627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核专业毕业生381名,此外还有一些与核电发展相关度高的理工类专业,比如机械化工类、辐射防护类、电气及自动化类专业的毕业生。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吸纳人才的计划也成几何级数跳跃:2007年从国内知名高校招收50名本科及研究生,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530名,2009年的招收计划为1200名各类专业毕业生。

  “我们既考虑当前的人才需求,又要考虑5到10年以后乃至2020年前的人才需求趋势,对学生的选用可以说不拘一格,既注重从‘211工程’、‘985工程’大学中选拔优秀毕业生,也注重从具有传统核专业教学特色的普通高校中选拔毕业生。”中核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舒卫国认为近3年来,与核电相关的核专业人才一直呈现供求两旺的现象。

  舒卫国具体分析了这种现象,一方面,核电人才供给量趋于上升,部分有核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成立核学院;有的无核专业的高校申请新设或恢复核专业,有的与核电企业进行“4+1”培养。另一方面,需求依然旺盛。根据国防科工局统计,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万人,其中,“十一五”期间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需要核电人才在1.2万人以上。

  核电人才,高校无疑是最大的供应方。

  从1996年开始,中核集团就与清华大学签订了定向生培养计划,截至2008年底,已经有9届共约540人毕业,其中332人进入中核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工作或深造。中核集团还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专业的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

  据统计,除了上面提到的4所老牌设立核专业的高校,2007年,全国9所高校申请开设的核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这些高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他们新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5个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9所高校中包括南华大学的独立学院——船山学院,它设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也通过了教育部审批,2008年已经开始招生。南华大学是由国防科工委与湖南省共建的。

  2009年,继续有高校新增与核技术有关的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加了核物理专业,面向全国计划招收24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程基伟说,现在中国大规模建设核电站,实现核能的和平利用,急需大量人才,就业形势看好,所以学校设立这个专业。学校在这个专业上的师资也没有问题,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其实核电人才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之后,影响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核电发展,这个寒冷的“低迷期”长达20多年。美国自1979年“三里岛核泄漏事件”之后,20多年核电建设基本停滞不前,人才补充更新很慢。

  不过,世界各国核电建设同样在复苏。世界上最大的核技术公司西屋公司近两年新补充了3000名大学生,以应对全球核电建设新高潮。

  2009年5月6日,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宣布,能源部决定资助20个州的31所大学从事71项与核能相关的研究项目。此外,能源部为鼓励学生今后从事核能研究和工程,拿出290万美元面向大学生个人设立助学和奖学金。

  各方面的信号显示,选择核专业,事实上是将投身一项遍及全世界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