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VS上海交大:自主招生 异曲同工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华东新闻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复旦“车轮大战” 

交大“三堂会审” 

【选拔方法】 

复旦:笔试+面试。 

交大:申请材料筛选、专家评审+面试。 

【报名形式】 

复旦:学生自主申请。 

交大:中学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 

【“海选”标准】 

复旦: 满足下列5种条件之一:思想政治品德方面表现突出、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 

交大: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或特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其中,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参加各高校优秀学生选拔等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申请材料】 

复旦: 个人基本信息表、一份陈述申请理由的申请信、一份由学校盖章确认的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由任课教师提供的推荐信以及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 

交大: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等,学生自述、教师推荐信、一篇文章(“如果我是交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专家”等规定题目,800字左右)、班主任评语、校长推荐意见以及学校提供的学业情况等。 

【专业方向】 

复旦: 不分专业,统一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之后可选除“艺术设计”专业和“管理科学(物流管理方向)”专业外2006年招生的所有专业。 

交大: 申请者依据学校公布的各专业招生计划填报两个专业志愿。其中理科实验班、基地班、试点班以及热门专业均安排较多名额。 

【面试专家】 

复旦: 170名(其中后备20名),不同学科的教授分为30组,每组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从专家库中各随机抽取一位组成。 

交大: 155名专家,分成文科文管、理科文管、理科理工、理科生命四类共31个面试专家组,每组都实行理工、人文、管理、生命、医学专家间的交叉组合,按照学生所申请专业随机抽取。 

【面试形式】 

复旦:“车轮大战”,5位专家分别与面试学生一对一交流15分钟,每位考生共计75分钟。 

交大:“三堂会审”,考生同时面对5位面试专家,20分钟个别面谈和20分钟小组讨论。 

【高考成绩】 

复旦: 申请新生奖学金依据之一,对录取者入校后的专业选择有重要参考作用。 

交大:高考成绩特别优秀者,如对自主招生时申报专业不满意,可调整。 

【相关数字】 

复旦: 5828名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申请资格测试,1185人参加面试,最终录取298人。 

交大: 2672名学生报名(自荐与中学推荐比例约为2∶1),经专家初审, 1190名学生参加面试,最终录取300人。 

(杨朕宇编辑整理) 

黄芝晓:我面试了39个考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作为面试的专家考官,亲历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 

专家看中考生什么 

  我面试了39个考生。能进入面试现场的同学整体都很优秀,综合素质较高,也比较注意风度、礼貌等细节,达到了我们选拔人才的基本要求。 

  但也有一些不足。个别学生急于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欲速则不达,有时会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我们一旦追问、跟进问题,效果就不理想。有位考生表示对诸葛亮有多年研究,但被问及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却不知所措。这一方面说明他不够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对自身能力评估过高,自视过高会限制一个人对潜力的挖掘。 

  还有学生在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时,往往就事论事,只触及表象,运用辩证法来把握本质的能力稍微欠缺。 

  这次面试侧重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学生分析、思辨、表达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注重道德品质和发展潜力。 

  因此,录取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之外,一般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注重学习方法、适应与自理能力也不错,平时注意全面地拓展自身素质。 

事先准备了20多个问题 

  我们都是随机抽取分组的。为了更好地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学校还请了管理学院的专家,对所有参与面试的教授做了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每位教授根据自主招生原则专门设计问题,并在4个领域各自准备不少于5个问题,以免重复。 

  我列了20多个问题,其中有一道“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落到实处”,出这道题时是想考察学生是否关注时事,观察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多数考生谈得很虚。倒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我比较满意,他说:“并非多出黑板报之类的形式就是真落实,其实,我们只要都老老实实做人,就是对荣辱观最好的实践。” 

  在面试前,我们至少会花1个小时来阅读该组学生的申请材料,并根据具体情况准备针对性、个性化的问题。另外,我们给予每位学生均等的机会,严格控制每人15分钟的面试时间,既不“短斤缺两”,也不搞“加时赛”。为了防止“审考疲劳”,每个教授面试完5位学生后,都会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只要整个小组的面试没结束,在15分钟休息时,教授之间决不提前互通信息,只是互相鼓励要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以确保面试的独立性,对学生负责。 

录取的10个学生中,两个是非上海生源 

  我觉得,这种选拔模式所蕴涵的意义,值得肯定。当然,从现实看,确实还不适合在全国范围推广,最多也只能像这次一样,在一个区域内实施。社会上有不少质疑复旦交大自主招生只向上海学生开放,这里有个操作可行性问题。两校教授不可能到其他省份集中参与面试,如果委托异地的相关人员,则不能完全保证本校的招生理念及公平性。 

  现在,上海部分中学面向全国招生。这次就有不少没有上海户籍的外地学生来参加面试并被录取,我的小组录取了10个学生,两个是非上海生源。 

  要全面推广这种招生模式,保障客观公正,并非大学一家之事。中学的推荐与把关环节至关重要。毕竟,面试无法彻底了解学生,而中学对申请者的思想品格与综合素质才最有发言权。 

  我特别想说,只有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才可能树立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实习生 杨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