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2023年04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这是对基础研究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

人才聚,国势兴。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坚持以全局思维和系统观念培养造就大批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不断夯实我国人才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擘画。

壮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力量

强调“从0到1”源头创新的基础研究,事关国家兴衰、人民福祉,而人才是基础研究中最关键的因素。

基础研究人才的厚度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16世纪以来,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导致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急速工业化和现代化。从引发天文学革命的哥白尼、构造近代物理学的牛顿,到提出电磁感应说的法拉第、建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麦克斯韦,再到提出量子论的普朗克、开创量子力学的狄拉克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基础研究科学家,以科学革命催生技术革命,带动产业革命,助推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方方面面的革命性变化、颠覆性变革。

基础研究人才的密度决定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只有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我们要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需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一大批门类齐全、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

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近15%,2022年达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的6.3%。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42.68万人年,占研发人员的8.15%。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上升至全球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存在“人才总量突出、领军人才缺乏”的结构性问题。2021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量仅为539人,低于高收入国家3036人的平均水平,更难以与日本的5078人、美国的3496人相比,加强我国科技人才力量储备迫在眉睫。

打造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平台

近年来,高校、企业和大科学装置,已成为创生科学新见新知之枢机,孵化基础研究人才之庠序。

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现代大学培养人才、激发思想、创新技术,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要以人为本,担当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要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体系化培养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延长培养链条,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要形成体系推进,加大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挑战杯”等实施力度;要协同多方主体,强化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要激发“大科学”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大科学时代”不仅力图寻找人类下一个知识增量的引爆点,更着眼于以规模化、工程化和高度组织化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增进人才使用与培养的高度一体化协同,不断孵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

形成全方位体制机制优化的最好环境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各部门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人才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超700项。用人主体自主权更大,国务院连续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33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深化职称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经费使用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都是力求“改到真痛处,催生真活力”。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首先是人,有对自由和尊严的守护。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才能有“天下英才聚神州”,更能有“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情感可以挽留人,事业可以激励人,但同样重要的还有宽松的社会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保、科技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法治水平、公平正义等。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的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才是引才“强磁场”。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但却事关民族兴亡、文明枯荣。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既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需要。

(作者:支振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