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高考好作文

2022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写好高考作文,需要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较强的写作基本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也非常重要。高考作文不同于日常写作,在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等方面应注意些什么?在冲刺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复习备考策略?本期聚焦高考作文备考主题,约请一线名师分享他们的经验之谈,期望对考生有所裨益。

作文备考:从四方面查漏补缺

郑红华(作者系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高考即将来临,对很多考生而言,可能既期待又感到有些紧张或焦虑。在最后十余天时间里,如何进行作文的备考复习,如何通过“临门一脚”提高作文分数呢?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提高写作基本功已经来不及了,最重要的是查漏补缺。

作文不像其他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如何查漏补缺呢?

一查审题立意是否得法

审题是否精准、立意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作文分数的高低。离题、偏题的作文基本与高分无缘。准确审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全面地理解命题材料,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二是作文内容与标题要相符。作文命题内容一般较宽泛,要选准一个切入角度,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作文的标题上,也体现在作文的内容上。“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立意是文章写作的核心。文章立意新颖高远,才能得高分。

目前高考作文主要有三大类型,即材料作文、漫画类作文和命题作文。考生要先问一下自己:对于每种类型的作文,是否熟练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法?

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作文类型,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材料作文常用的审题方法有抓关键句法、主旨倾向法、由果溯因法、多向辐射法、求同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材料作文要做到审题准确,首先,要全面分析命题材料,整体把握,不过多纠缠局部细节。其次,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再其次,要灵活使用辩证分析、因果探究、对比分析、联想发散等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审视材料,以挖掘材料丰富深刻的内涵。

漫画类作文实际上是用漫画代替文字的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要求写一篇漫画类作文。漫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认真观察构图要素,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画面内容,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第二,重视漫画中的文字,揣摩人物身份。第三,立足画面,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和引申,挖掘漫画的深层含义。

命题作文近几年考得较少,2021年高考,只有北京卷考的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增补要素法,就是通过增补一些成分或新的要素,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论生逢其时”,我们可以添加内容,使之变成“生逢其时,与时代共成长”“生逢其时,吾辈当奋斗”,这样一来写作范围就明朗化了,写作重点也明确了。

第二,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比如以“肩膀”为题的命题作文,“肩膀”不仅指人体的肩膀,更要理解其象征义——担当、责任。

第三,追问法,对指定标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以打开思路,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以“底线”为题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追问“什么是底线?”“为什么要讲底线?”“怎样确定底线?”这样思路就打开了。

二查文体知识是否掌握

高考作文的文体主要有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等。近年来,各种应用类文体逐渐成为考查的主流。以2020年高考为例,全国新高考Ⅱ卷要求围绕《中华地名》写一篇主持词,全国卷Ⅱ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Ⅲ要求“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常见的应用文体主要有书信、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倡议书等,这几种应用文体都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格式。如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构成。演讲稿的结构分为标题、称呼、主体、结尾四个部分。主持词一般由开场白、中间部分和结束语组成。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组成。

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考生应自问:这几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格式都清楚、熟练掌握了吗?如果哪一种或哪几种文体格式和相关知识不清楚,应马上做功课,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三查素材积累是否足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高考作文来说,“米”就是素材,没有素材,就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掌握了丰富新鲜的素材,才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因此,积累写作素材至关重要。每种作文主题的素材在脑子里都要备一些。现在正是积累素材的好时机,因为离高考比较近,记住的素材反而不容易忘记。笔者建议考生每天记两三个适用于不同主题的事例和名句,科学记忆、强化记忆,持之以恒,坚持到高考。写作素材哪里找?书本上有,报纸、电视上有,网络等新媒体上也有。如果觉得还不够的话,也可以到书店买一些有关高考写作素材的书来看。

四查时事热点是否熟悉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特别强调价值导向,中学生应具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作文命题绕不开的主线。2021年高考作文的主题特别突出立德树人主旋律,如:北京卷的“论生逢其时”,旨在引导学生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浙江卷的“得与失”,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得失与人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等等。

2021年到今年夏天,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大事,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召开,以及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阐述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再如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双减”政策的颁布及落实、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完成任务顺利返航,国际方面有俄乌军事冲突、中美交锋,等等。这些国内外大事都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的主题或材料。新时代的青少年不能只埋头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时事和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做一些相应的准备,甚至围绕某一主题试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并请老师修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信只要掌握科学方法,扎扎实实付诸努力,高考作文获得高分不是梦想。

要做“精品菜” 不搞“大杂烩”——如何写好多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李群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了清晰明确的任务,作文的审题看似变得更容易,实则不然。很多学生以为只需如问答题一样,把题目中的任务要求在作文里都交代清楚,就算大功告成。殊不知,问答题与作文题在考查方向上有很大的差异:问答题考的是对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考生只要简练、准确地答中要点即可。而作文题不仅要准确理解材料、引导语和相关要求,还要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一篇能完成所有任务的美文。这个要求的综合性更强,难度也更大。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常由三个部分组成:材料、引导语、要求。命题人往往会在这三者中,或隐或显地给出某些具体的写作任务,如规定写作内容甚至主题、限定作者或读者身份、提出文体要求等。多重任务的设定,既是防止考生审题时出现重大偏差的重要指引,也体现了考查学生“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考量。

考生如何才能写好多重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认知要清晰,考生要明白高考作文是一场思维能力、建构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合体展示。高考作文涉及多种能力的考查:文章该写什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文章该怎么写——考查考生的建构能力;文章写得怎样——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高考作文考查的是思维能力、建构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水平,而不仅仅文笔优美就够了。

高考作文题目的设计隐含了命题人的诸多考查意图,考场作文不同于在自由状态下的随性而作——可以写自己最想写的题材、最有感触的体会,考生需要与命题人的思维对接,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才能准确下笔。

第二,审题要仔细,要审出明确的任务和潜藏的任务,一个都不能少。材料中引导语给出的明确任务,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作文中必须完成。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有一些任务隐藏在材料中,需要考生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才能发现。能否发现这些隐藏在材料中的任务,正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地方。

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文体要求是写演讲稿。考生如果在主题和文体要求之外,能细心地发现这段材料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行为和现象的叙述竟然占了整篇文字的近七成,进而想到文章除了要正向分析“热爱劳动”的理由、提出“从我做起”的举措之外,还需要对错误现象加以批驳,那么,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个写“驳论”的想法,就是对隐藏任务的发现。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写出的文章,必然更受阅卷老师青睐。

第三,构思要精巧,既要考虑文章的整体布局,又要考虑具体的局部安排。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写作能力和审题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但对于建构能力的培养却经常忽视。其实,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时,都应该在内容建构上多下功夫。

面对作文题目,考生从材料、引导语以及要求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谁主谁次?中心是什么?材料背景如何?身份要求是怎样的?如何巧妙地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这些问题处理得好,文章才会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衔接流畅;处理得不好,就会含糊不清,就像某些刚下厨的新手,只管把食材都放入锅中,不论数量配比,不管顺序先后,最后得到一锅“大杂烩”。

建构文章最重要的是建构整体框架,明确主体内容。有些作文题目,材料众多且类型复杂,引导语的要求也不少,这时就更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容易写得杂乱无章。整体框架建构好了,主体内容明确了,就可以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把其他任务逐一安排下去。有些任务要求,比如文体要求、作者身份设定等,按要求做即可,不必大费周章。

第四,写作要生动,以准确清晰、富有魅力的语言把心中的构思表达出来。

下笔行文也有技巧,不仅要写得准确,还要写得有文采,特别是标题、开头、段首、结尾这几个重要的地方,要力争写得出彩、能吸引人。

一是要拟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好标题应该既能揭示中心,又富有美感。标题不宜过长,一般说来,八字以内为好。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材料作文,要求联系所给材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写一封信。有考生拟的作文题是“你我之梦,中国之梦”,这样的标题,就展现了考生较高的思维水平。该标题把两代人之间的传承、个人与国家的横向关联都“点”出来了。这样精准而又富有对称美的标题,阅卷老师一看就会心生好感。

二是要写好首尾段。开头、结尾是阅卷老师的阅览重点,从这些地方,阅卷老师基本可以判断出考生的写作方向是否准确。梁启超说:“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如果文段在准确之外,还有美感,就更好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政枢说:“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好的开头结尾,不仅点题要精准,还要注意润色文采。

三是要锤炼段首句。清晰简洁、富有文采的段首句,能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文章的结构,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也方便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所以值得考生多花力气锤炼。

综上所述,写好多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目,审出明确的任务和潜藏的任务,做到不遗漏;然后是建构文章,把要完成的诸多任务,借助一个清晰而又主次分明的架构一一落实;最后才是用文字去清晰准确、富有魅力地表达。相信这样富有匠心设计的文章,自会区别于一锅乱炖的“大杂烩”,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好作文应展现优秀的思维品质

边建松 (作者系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教科处负责人、高级教师)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优秀的高考作文往往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想准”“想开”“想深”三个方面。

“想准”体现了思维的准确性。写好一篇作文,首要问题是审题立意,其次是材料运用。好文章应该立意精准、材料丰富。作文出现偏题离题、用错材料等情况,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偏差导致“想不准”:或将现象看作本质,或将局部看作整体,或将主观当作客观,或将次要当作主要,或将个性当作共性……要“想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扣题,作者的观念要符合命题者的要求;二是切题,就是所用材料能够体现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想开”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考生能够根据命题要求和文章的特点,自由而灵活地联想开去,文章就显得思路开阔,结构有序而灵活。“想不开”则会导致思维狭隘和紊乱。“想开”了,则容易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一到多地联想,打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想不开”,写出来的文章则会显得空洞、无支撑、衔接生硬。作家周树山在《走出乡村》一文中回忆自己参加一次考试时,在审题立意的环节是如何“想开”的:“写作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是《重访严师》,一是《心事》,任选其一,在两个半小时内,写出一篇短篇小说。我选择了《心事》。写作前,我颇费思量,考试进行了十来分钟时,我还没有动笔,我要找到表现‘心事’的最好形式。经过沉思默想,这种形式最终被我找到了。我以一个女知青给母亲的短信和几篇日记结构了这篇小说,表现这个女孩子隐秘的初恋情感。在剩下的时间里,我文思顺畅,写满了几大张八开纸,完成了这篇小说。”周树山思考用什么形式写——短篇小说(文体),用什么内容写——女知青给母亲的短信和几篇日记(材料和结构)。说的虽然是小说,但思维路径与写作文是一样的,“想开”的结果就是“文思顺畅”。

“想深”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作文切忌肤浅、俗常、陈旧,要追求深刻、非凡、新颖。“想不深”,主要是“易得性思维”造成的,即满足于首先想到的东西而没有继续深入想下去。“想深”的方法,就是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背后的原因。比如某年高考曾考过一个作文题“圆的联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篮球、足球、太阳、草帽、灯笼等,但这些“易得性思维”显得很狭隘,其实还可以想到树的年轮、深山的水潭、故乡的石拱桥、亲人坟上的花圈、清晨草上的露珠、家中祖传的手镯……这些联想更新颖独特而富于个性,由此再赋予其情感和比喻、象征意义,立意就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