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代”警惕失败的大学

2013年08月1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月中下旬,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学,2013届高考考生也将结束自己悠闲、松弛的“后高考时代”,迈入大学校门,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但并非每一个成功走进大学的人,都能成功地走出去。”面对这群对大学生活心向往之的学子,中国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副编审郑培爱决定要 “泼泼冷水”。

  郑培爱做过近10年中学老师,之后东渡日本求学,归国后在中国农业大学校报工作,并给本科生兼任了5年班主任。根据在大学工作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立足于问卷调查,与学生、教师的座谈以及家长访谈,郑培爱撰写了长篇报告,向即将迈入大学的新生提出“警惕失败的大学”的建议。

  “每年9月,作为老师,我很欣慰看到意气风发的新生们;但是7月离校的日子里,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充满收获的喜悦,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种种遗憾和痛悔。”郑培爱说,“正是我这么多年当老师的经历,才让我觉得不得不在这时候发出警告。警惕失败的大学,绝不是戏谑之言,也不是危言耸听。”

  大学并非“天堂”

  一学期几十名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到处分,一学年几十名学生因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遭遇退学,某大学一周内先后有4名学生选择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郑培爱看来,这些屡次成为新闻报道头条的校园事件,很容易被归结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

  “你的中学老师有没有曾经对你说过‘高中是地狱,大学是天堂’或者‘苦战三百天,享受三十年’的口号?”在采访中,郑培爱向笔者发问。

  在她数年来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无一例外地承认在高中阶段接受过这样的理念,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就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天堂”。

  今年高考后,笔者采访了多位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坦言“明显放松多了”。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抵达和开学时间的临近,他们也有了新的期待。

  陶晶晶(化名)是安徽省的一位文科考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已经开始为大学生活做准备了。“我在网上买了大学英语的书,准备先背背单词学学英语。但我更多的是想要体验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校园生活,有娱乐有学习的那种。”

  而笔者采访到的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大二还是大四的,他们在回顾自己的“后高考时代”时,也有类似的感受。

  高考后对大学的预期都较为类似——在课堂上能学到很多知识;课余可以参加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认识很多朋友;在各种社团和实践中让自己得到锻炼。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会提到的是,实际的大学生活还是和预期有差距的。

  “大学并非‘天堂’。”郑培爱反复向笔者强调。

  王阳(化名)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他告诉笔者,他所在的学校是首批进入“211”、“985”名单的名校,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竞赛保送入学的,“但在大一年级结束后,很多人的优势就完全体现不出来了,仅仅是通过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可以看出来。”

  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理工大学的吴柳(化名),曾经是山东某地区高考状元。但他在大二时受到留级警告,大三正式留级。

  据他描述,他的高三是“集中营”的生活:从早上5时到晚上11时半都被关在教室里,不要说体育和文娱活动,“吃饭也只有半小时,就连上厕所都要跑着去跑着回,有的同学的屁股硬是被坐出了茧子……”老师则不断地鼓励他们说:“只要挺过这几个月,你们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了!”当时,他常和一些要好的同学暗下决心,如果考上大学,一定要把失去的自由和幸福都找补回来。他说:“进入大学后,我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活动我都愿意参加,除了学习……”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也曾说过这样的错话误导学生。”郑培爱说,“这些老师是出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备考的角度说这些话,不过也要明白,这句话被他们忽视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将高考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给学生未来的成长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大学亟须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犯罪事件频频发生。

  据郑培爱了解,近两年,高校学生自杀似乎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郑培爱的看法是:“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消极的、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表现。在困难或挫折面前,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愿意承担责任,不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不考虑亲人的苦痛和社会影响,从而选择彻底逃避。”

  “人们总在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什么决定态度呢?”郑培爱的回答是“理念”。

  郑培爱说,大学是一个塑造人和完善人的地方,前一个功能是指培养学生的能力,后一个功能是指纠正学生的不足。

  “大学现有的入学教育是空泛而盲目的。”郑培爱说,“入学时都很优秀的学生,可能因为错误的理念而拥有失败的大学,甚至抱憾的人生。”

  自从1999年扩招后,我国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数普遍增加了几倍,甚至更多,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生理双向层面的健康成长关注不够。”

  郑培爱以她在中国农业大学兼任班主任的经历为例,她所带的班级一进校就会举行“草坪班会”,在第一次班会上,她就会提醒这些新生,“大学是接受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郑培爱曾经和她的女儿谈起一个比喻:与中学不同,大学生活像是打牌。每个人手里都有相同的牌和不同的牌——相同的牌是考入同一所大学;不同的牌是每个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平时,你出一张,他出一张,也就是说,你是这样表现的,他是那样表现的,表面上看似乎无所谓,但等到了关键时刻比如考研和求职,也就是亮出底牌的时候,就有人哈哈大笑,有人放声痛哭了。

  “平时出的每一张牌都很重要,而把每一张牌综合起来就决定了你最后亮牌的结果。”郑培爱说。(记者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