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后半程要给孩子独立空间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谢 维
案例: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小光的爸爸妈妈逐渐进入“备考”状态,不仅为孩子制订细化到每一分钟的作息安排表,而且孩子回家吃晚餐时恨不得用问题将孩子“淹没”:“模拟考试的错题弄明白了吗?”“妈妈今天查到一个高考冲刺班,离你学校挺近的,要不去试试?”“一定记住别着急,高考不可怕,到时候放松心态就好。”小光却对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十分反感:“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但我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他们动不动就操心这个操心那个。”
分析:
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关心,一切包办,不敢让他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生怕遗漏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过度关心不仅侵占了孩子的独立空间,也忽视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大事小事父母都越俎代庖,孩子永远学不会自立。父母要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圆满与内在潜能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高三生正处在自立、自理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孩子的课余生活与娱乐时间均被压缩,所以回到家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为珍贵。如果不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环境,依然将孩子的生活安排牢牢控制在父母手中,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影响高考后半段备考。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考生以微信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但父母发现虽然孩子加了自己为好友,但朋友圈的内容被设为不可见。实际上,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体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健康、自由的发展空间。很多时候,由于父母管控过于严格,孩子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把父母拉进微信的“黑名单”。
支招:
营造“安全”独立空间
所谓的“安全”是指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为了让孩子回到家后能卸下课业的包袱,做到充分放松。父母总对孩子说一些大道理,实际上是在变相告诉孩子“你还没有长大,你要听我的”。高三生已经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小学、初中阶段,认为反复说激励、叮嘱的话才能达到强化效果。实际上,无论安慰还是激励的话,重复多次有可能起到负强化的效果。当孩子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时,父母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引导无可厚非。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搬出大道理教育孩子。作为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考生已从社会、学校各种渠道听过很多类似的话,道理都懂。父母反复强调,会让孩子心烦意乱,从而影响复习质量。父母跟孩子在一起不需要没话找话。如果孩子想沟通,父母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听孩子讲遇到的事或人,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如果孩子想一个人静一静,那就不要打扰他,让他在安静、温暖的家庭环境下充分休息。有时并不是孩子对自己没信心,而是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心。所以孩子回家后,父母学会倾听、学会有效陪伴,胜过讲那些让孩子耳朵磨出茧的大道理。
尊重引导做好陪考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什么时候复习、什么时候放松,怎么安排娱乐和学习时间,这是孩子的事。父母若横加干涉,只会影响孩子的独立与成长。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打理好学习和生活,可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但不要强求孩子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多限制,如每天学习到几点、不能看综艺节目、备考期间手机没收、减少和朋友外出等,这些做法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一想到回到家不能放松,在学校的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适度放松可起到调节情绪、化解压力的作用,但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约定合适的时间,把握度,不沉溺。虽然孩子在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些想法可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这时父母要多引导,促使孩子的思考更加全面。比如孩子的娱乐时间过多,或临近高考时过多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时,要及时提醒孩子,不要因此影响备考的节奏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