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父母攀比心理不可取

2018年04月12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谢 维

案例:

每当考试临近,小亮都会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求助的问题无非是“每次考试前父母都会叮嘱我,这次一定要认真考,你看隔壁的小惠,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你们还在一个班,同样老师教出来的,你一定要努力”等。孩子表现出的考试焦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导致的。部分父母在有意无意之中的横向比较、对比,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莫大的压力。

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父母的想法大都是希望孩子清楚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然后奋起直追。实际上,这种与“别人家孩子”的对比是对孩子不信任、不满意衍生出的一种形象。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固然没有错,但错误的做法容易给孩子一个“你没有我们想象的优秀”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暗示的长期作用下,不仅会对孩子的自信、自尊有损,还会造成孩子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无法正视自己的努力。这种带着不满、焦虑情绪的爱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也许父母会说,案例中小亮父母的做法比较典型,我们并没有这么做过。那请您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些思想在一些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孩子的未来不容忽视,但如果一味鞭策、催促孩子成为父母内心中的“优秀”标准,可能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幸福感。考试成绩与孩子内心的幸福感、人格健康发展相比,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父母一味跟风比较,等于在孩子心里埋下盲从和攀比的种子,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支招:正确认识“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要想调整攀比心理,先要正确认识到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不是愿望的延续。很多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孩子做得更好呢?每个个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孩子不是父母实现价值的工具。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尊重其发展规律和速度,特别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对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更要注意。孩子能否成才不能只用成绩高低、学校好坏、薪水多少衡量。看到孩子太辛苦时,父母可适当教给孩子如果很累就缓一缓;当孩子放任自我、不求上进时,父母要及时指出,一味赞美、激励也是错误的。父母要学会因材施教。“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下山的猛虎,从正面激发引导孩子会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是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

学会纵向比较

孩子不属于父母,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父母不能强行把孩子与自己的愿望捆绑在一起。其实,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时,满足的是大人的虚荣心。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真想让孩子进步,就拿他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有一点微小进步都要放大表扬、赞赏,而不是一味横向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一束鲜花。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告诉孩子“不要急,慢慢来”,这是每位父母要学习的。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只有父母先沉静下来,才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