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试金石”变成“绊脚石”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小A的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几名,但“一模”成绩严重下滑。考后,小A出现了厌学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写作业磨磨蹭蹭,检测时脑子经常“短路”,晚上还失眠。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时妈妈主动表示关心,说:“‘一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考试别紧张,一定会达到××大学的分数线。”小A却不领情,转身回房间了。有时妈妈提醒小A要吸取“一模”失败的教训,但话还没说完,小A就大声嚷嚷:“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烦不烦呀?不用你管!”本来想帮孩子减压、总结经验,结果却适得其反。
分析
几乎所有考生和父母都把“一模”看作高考的预演和彩排。它反应了考生学业水平的能力。区排名可用来参考考生能上哪类院校,还有重要的心理训练功能。而正是过多的关注,使“一模”失去了它原本的学业检测功能。一旦考试失利,考生情绪会受到很大影响,外界的刺激也会被放大。例如:教室黑板上写着“距高考还有××天”,父母经常在耳边说“一模”成绩距离你要报考的院校还差多少分。考生心理会形成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特别是“一模”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会有疲劳、焦虑、心灰意冷的感觉。
建议
面对孩子烦躁、焦虑等状态,父母可从以下5方面着手帮孩子减压。
缓和气氛
“一模”相对于其他考试,其检测作用的确更多一些。但它终究是阶段性检测,并非高考。父母要认识到成绩是动态发展的,“一模”更多反映出考生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后期复习指明方向,使备考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当孩子说“一模”没考好时,父母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孩子:“一模”只是检验你到目前为止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试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我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努力过程。”
当孩子烦躁不安时,父母要尽量给孩子精神“松绑”,不要老说“分数线是多少”“谁的成绩更好”等话,要抱着平常心陪伴孩子,说点时事、笑话,放松心情。父母心态平和,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稳定下来。
合理预期
父母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期待水平是影响孩子焦虑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缺乏对孩子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制定脱离孩子现阶段水平的目标,非理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让孩子精神压力过重。“一模”成绩不理想,孩子容易出现精神焦虑、课堂效率低下、失眠等状态,导致复习后期丧失信心,高考失利。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树立切实合理的目标。
积极沟通
父母要和班主任多沟通,了解老师眼里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最近整体情况欠佳,还是某一学科薄弱,或者心理素质较差?
如果孩子整体情况欠佳,父母要与班主任探讨成因,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找到成因,对症下药。
如果孩子某一学科成绩较差,可找相关任课老师了解,再看看其他同学这科的考试情况,是不是也有所下降。究竟是题目太难还是孩子失误,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心理素质较差、考试发挥失常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其调整心态,力求高考回归正常。
做好后勤
父母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在家少看手机和电脑,晚饭后陪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学习时,父母可以看看书,用行动陪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还要注意调剂好一日三餐,注意营养搭配。孩子学习晚时准备点夜宵,为其提供精力和体能的基本保障。
除了生活上的保障,父母还要提前搜集数据,为帮助孩子填报志愿做准备。仅靠出分后的几天时间报好志愿几乎是不可能的。父母要充分了解院校、专业,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在高考前理出大概的院校、专业范围。填报志愿时,当孩子对某些专业概念不太了解时,父母可适当指导。这些工作要父母自己完成,现阶段不要过多牵扯孩子,避免影响孩子的情绪。
调整时差
假期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个调整状态的好时期。父母要督促孩子在假期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劳逸结合,不要黑白颠倒。最好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并进行合理户外运动,消除考前复习疲劳、失眠等症状。
“一模”成绩固然是“试金石”,但父母要摆正心态,坦然处之,不要让你的关心成为孩子高考路上的“绊脚石”。(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教师 邵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