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告别拖延 爸妈带头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张女士不明白为什么高三紧张的学习节奏依然无法改变儿子的拖延习惯。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孩子本应该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尽可能复习更多内容,但儿子还是改不了以往拖拉的习惯。有时制订的计划完不成,有时复习到很晚。张女士经常因为拖延问题对孩子唠叨,但收效甚微。
分析:
孩子做事拖拉、懒散、没有积极性、效率低下,尤其到了高三还延续这种状态,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常口头教育了很多遍但依旧没有效果。要想改善孩子的拖延习惯,父母要对症下药。
对策:
以身作则是良好教育方式
父母在对孩子苦口婆心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拖延行为。有的父母一边玩游戏、看手机,一边教育孩子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父母做一件事时偷懒或拖到不得已时再做,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会想:“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不用考试,孩子和我不一样。”但孩子也会反驳:“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还要求我呢?”其实,孩子的想法不无道理。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要先保证自己能完成,至少不当反面教材。例如,要求孩子制订计划并坚持完成,父母也要把一天计划的事做完,不能半途而废;要求孩子做事有效率,父母也要提高效率,不拖沓。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不少父母会给孩子布置一些学习之外的任务,希望他们多学一些,少玩一点,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却忽略了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我完成得越快,任务就会越多。反正父母不让我放松,索性不如拖拉一点,至少可以少做点儿作业。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快得值”,节约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的,才能“快起来”。父母不要总给孩子层层加码,要把节约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做些自己的事。
充分利用相处时间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基本是晚上或周末。孩子学习时,父母一般会做家务、看电视或全程盯着孩子学习。其实,父母可利用这些零散时间做些自己的事。精力高度集中地做事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有的父母工作很忙,可适当将工作“带回家”。孩子学习时,父母也在专心写总结、文案,还可以和孩子比一比谁的效率更高。父母一般会有两种状态:一是平时工作累,回家就想放松,玩游戏或刷手机。二是父母本身不爱学习,希望孩子热爱学习,不要效仿自己,但家里缺少学习氛围。与其每天唠叨没有效果,不如适度“牺牲”自己的时间,从一件小事做起。例如,阅读喜欢的书、练字等,但不要漫无目的,要有计划性。计划两个小时读多少内容,就要尽量完成,还可请孩子监督自己。这样,监督孩子时也更具说服力。
大目标划分为小任务
拖延,有时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从哪做起,或任务看上去很难、很复杂,所以不愿意做。父母可学习目标管理的小方法,教孩子如何把每天的任务化小、分重点、分时段或与其他事交替完成。父母也要学习管理目标,可以把完成情况、经验或遇到的问题同孩子分享。以身作则不一定非要完成一件很难的事,把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孩子也是一种间接教育。
善于利用时间限制
拖延,有时是因为对时间预估不准,认为自己能完成某项任务,但实际上远超过预算时间,进而影响后续复习。父母要帮助孩子判断时间,并与实际用时进行对比,训练孩子的时间主观概念。父母也要反思自己的时间观念,可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校准预估时间,而不是一味说服或批评指责。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点亮孩子人生道路的明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