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爱心助力高考最后一程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李悦对老师说,自己考试考得都有点麻木了,感觉疲惫不堪。大量的卷子要做,根本停不下来。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而她的两个耳朵就像一个传声筒,左进右出,完全没传到脑子里。伴随着各科老师走马灯似的讲卷子,她已经听不进去了。她白天感觉非常累,晚上却经常睡不好,第二天上课注意力又无法集中,头都是晕晕的,课间一趴在桌上就能睡着。一身疲惫的她,回家面对父母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想在自己房间休息。

分析:

离高考还剩20多天,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了,考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学业方面,多次的考试和大量的卷子让考生非常疲惫。尤其是各科基础储备不足,考试题答得有可能不理想,又很难短期内补充提高上来,必然越考越累,甚至会感到麻木。从复习效果来说,考生想短期内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是非常困难的,要把重点转向集中精神高效弥补最容易提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加强必考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

从考生疲惫的状态中能够看出,他们一方面是松懈心理,时间无多,不相信自己还能进步,与其拼命,不如放弃;另一方面是紧张焦虑,高考迫在眉睫,压力巨大。

考生父母对孩子面临高考的挑战、由于紧张情绪和身体方面出现的问题,往往非常焦虑,但又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尤其是有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信任。由于一起沟通交流时只谈学习,孩子感觉自己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堵得慌。

支招:细心观察

目前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调整状态,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解决弱项,补齐盲点。其实,换个角度来说,考生也可以用自己的长项拉动弱项,提升行动力,积极把各科目最重点部分补上来。

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情况,多沟通,结合孩子的特点,商量出接下来的计划。父母不是给孩子制定计划,而是要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帮助孩子更加清晰地知道现在该做什么。

父母可以上网搜索或者到书店和图书馆了解相关知识。目前,市面上指导高考生调整心态的书籍还是非常有效的。

有效沟通

孩子在学校压力很大,学了一天,头脑都麻木了。回到家,如果父母还不停地询问,无形中给孩子加压的话,那孩子会非常艰难。孩子现在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负担。

孩子往往回避交流,或者也不懂恰当交流的方式,那父母就要主动一点。父母不要总是询问成绩,最好先放松地闲聊,慢慢引入孩子感觉有哪些困惑和问题。孩子坐下来的时候,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样善意地问问:“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困惑和问题?”问着问着,孩子可能就会透露一点。父母切忌武断地表达支持或者反对。沟通的要点是聆听,而不是表达意见。聆听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舒缓心理压力。

冲刺阶段的最后几个双休日是沟通的最好机会。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户外吸收大自然的“灵气”,让孩子恢复活力。

善用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忙于复习和考试,没有时间去琢磨快速高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父母可以巧妙地给予指导。例如,父母可利用座右铭,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最认同的一段激励和鼓励的语言,或是一句名人名言,每天早晨或晚上念诵,帮孩子梳理自信心和勇往直前的斗志。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心理放松方法。可以是静坐法,每天疲惫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着,不想作业甚至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想象一个优美的画盘,比如大海边、草原上等;还可以是体育锻炼,打打球、跑跑步、踢踢毽、跳跳绳……

如果父母不方便和孩子交流,可以联系孩子的兄弟姐妹或儿时玩伴,鼓励大家支持孩子。同龄人之间交流的默契和效果会更好。

无论如何,高考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需要知识的大量储备和应用,但更大程度上考察的是人的心理力量。这个心理力量不是凭空来的,是可以传递和激发的。父母要放下对成绩的要求,给孩子多些信任、支持和体谅,把自己的关心和爱传递给孩子。获得正能量的孩子一定能够焕发出拼力一搏的斗志,完成最后的冲刺。(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教师 王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