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陪伴者的姿态站在孩子身边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模”结束了,成绩对每个孩子甚至很多家庭都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当成绩不够理想时,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将直接影响孩子最后冲刺的状态。

案例:

高三生小张在“一模”中考到了年级的前40名,但这个成绩让她和父母都不能释怀。几天来家里的气氛沉闷,小张内心虽也很沮丧,但妈妈的态度和行为更让她伤心。妈妈认为她应该考进前10名,否则根据现在区里的排名,考上理想大学的希望渺茫。妈妈认为主要原因是她上高三以来努力不够,还历数了她种种不良的表现:还在浪费时间看闲书、晚上在家学习时还会通过手机和同学微信聊天……而同事孩子的成绩很优秀。最后,妈妈还“劝慰”她说:“看来你不仅是不够努力,资质也不够聪明,别对自己报太高的期望值了。”这些都让小张提不起精神,无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某些场景也许很多考生和父母都不陌生,此时特别需要父母能够先冷静下来,看看其中有什么问题值得思考。

1.面对不够理想的成绩,父母是否关注了孩子的感受?

面对成绩,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名次,然后会想到能上哪个学校,如果没达到心中的理想目标,往往会立即表达出不满和失望。此时,父母恰恰忽略了最应该关注的对象——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内心感受。成绩不理想对于付出近一年努力的孩子是一个打击,此刻他的内心有伤心、有委屈、有不甘,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以求支撑他走出失利的阴影。

2.父母对于孩子考试成绩的归因是否有利于孩子继续前行?

对于一个愿意努力并且还有提升空间的孩子,如果父母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或者学习方法不当,孩子会觉得这些通过调整都可以改善,自己还是有希望的,进而愿意继续努力。如果这时父母归因为孩子的“资质不够”这个先天的、孩子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那就意味着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好成绩,所有努力都是无效的。

面对不理想的成绩,父母表面上是劝导孩子降低期望值,似乎是在给他减压,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却是“你不行”,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甚至是放弃。如果父母无意中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孩子是否还会继续努力?

建议:

“一模”之后是最后冲刺的阶段,父母也会严阵以待,希望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如何陪伴孩子走过这个阶段,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凝练成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陪伴是考虑对方的需要。

1.无论何时孩子最需要的都是父母的信任和鼓励。

每个人都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难的本能,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被理解、被认可。当父母的要能够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优势,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放下“比较”的枷锁,相信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从而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内在资源,带着自信和力量前行。

2.带着信任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具体需要。

父母常把自己“期望孩子做的”当成“孩子的需要”,而没有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期待,倾听孩子的内心渴望。此时,他也许希望妈妈帮助他听写单词,给他做好吃的,爸爸陪他看场球;也许是少些唠叨与监督,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总之,好的陪伴是让孩子能处于愉快、平和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父母自身的状态也很重要。父母的焦虑、烦躁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家庭充满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本身就是在帮助孩子减压,会让孩子轻装上阵。

高考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相信父母的陪伴会助力孩子的成长,那么高考之后收获的不仅是满意的成绩,还有共同面对挑战形成的和谐亲子关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师 关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