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说教 孩子越抵抗

2015年03月12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一高三女生,性格极度内向,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高一时成绩在班里排十几名,高二20名左右,高三开始班级倒数,有些考试不参加,并时常缺勤。父母心里非常焦急,特别是孩子不去上课时,就算是连哄带拉都无果而终。心理老师针对该生逃避上学这种行为,采取理解的态度,走进孩子内心。老师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孩子由于过于内向,加之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出现了尿急尿频问题。在看过医生,得知生理上没疾病之后,父母就没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其实,孩子在课堂上要和尿急尿频作斗争,因为生理上的强行忍耐和心理上的难以启齿,可能很难受。当家长说出“我今天才知道这个问题如此困扰你”及“抱歉!我原来一直都不理解你”后,孩子感动得泪流满面,她终于能克服困难来上学了。孩子表示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奇妙的是,当她说出自己的身体原因后,身体也好了。

分析

就像你可以把一匹不渴的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对不想学习的学生也不能强迫其学习。在绝大多数考生全力以赴准备高考时,不乏这样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基本不写作业,一到考试就感冒、发烧、腹泻等。他们以各种方式懈怠或逃避学习和考试。父母为了让孩子能步入正轨,可谓是苦口婆心,如“大家都那么努力,你怎么就……”“如果你再多对一道题,这次考试成绩就……”“就你累,难道别人不累!”父母为了达到孩子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目的,经常以“说教”指责孩子不用心。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并不因为父母的说教而有所改变。相反,孩子对父母的说教充耳不闻,更有甚者,父母越说教,孩子越抵抗。还有极少数考生每当考试来临,身体就告急,要不发烧、要不肚子疼,借助疾病躲避考试。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建议

为何“说教”不起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孩子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人性关怀。若做不到关怀,孩子就感受不到真诚、接纳和理解,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自我效能感很低。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父母愁眉苦脸着急上火,孩子却不为所动。

心理学家李子勋强调:“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这个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就会发现,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希望他考上大学,他就会一直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他把这个目标看成是自己的目标。

做个“不说教”的父母

要想改变孩子,父母先要改变自己,改变总是说教的沟通模式,尝试做“不说教”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可把“正确的道理”放在一边,换个角度,用理解和信任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艰难和坚持,从而实现用理解催生孩子追梦的脚步,用信任为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的初衷。

“不说教”的心理原理

大量类似的案例告诉我们,考生出现问题只是一个信号,父母要避免用说教解决问题。父母越想解决问题,问题越困扰自己。面对问题,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改善沟通方式,不再责备孩子,而是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孩子才会不自卑;认同孩子遇到的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发现孩子的努力,孩子才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高考生出现问题时,父母难免内心焦虑,急于想解决问题。此时,父母切记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面对、接纳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的艰难,理解孩子的问题,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给孩子一份支撑。

让我们做一个“不说教”、善理解、有信任的父母吧,用理解和信任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和对未来的追求。(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教师 石桂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