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如意 父母多鼓励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心理老师 王 阳
案例:
身在重点班的小宋平时学习非常用功,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的中上游。刚结束的高三期末考试成绩下来后,一向沉稳的小宋慌了神,本以为这次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没想到却一下子退步了很多。想着3月就要“一模”了,小宋觉得压力很大。父母多次试图跟他沟通,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又心疼又着急的父母琢磨着寒假请个名校的大一学生给他补课,希望他能在“一模”中考出好成绩。小宋不愿让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但又觉得这个成绩的确无法向父母交代,非常苦恼。
相比之下,小江就显得“淡定”许多,反正平时成绩就一般,她也不想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学期结束,小江有点懈怠了。期末考试中,她做到一半就不想继续做了,最后草草做完就交卷。期末家长会后,父亲对她一通责骂,她觉得自己很没用。看着那些学习劲头十足的同学,小江很想放弃。
分析:
在备考过程中,不仅是考生,父母也面临着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有些父母期望太高,压力过大。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往往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常常会出现指责性的言语、过度关心的行为或小心翼翼的举动,给孩子造成有形或无形的干扰,本来想在备考路上成为孩子的“助考者”,却无意成了“阻考者”。
像小宋这样平时成绩稳定并自我施压的考生,父母的过度关心和未经允许的支招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营造轻松的环境,沟通时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可能更好。而对于小江这样的考生,父母发泄性的指责会让孩子更自卑和苦恼。有针对性的鼓励,适当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更能成为孩子的助力。
建议:
新学期来临之际,父母如何调节好自身的心态,成为孩子的助考者呢?
正确看待高考
注重过程 淡化成绩
高考是人生众多挑战中的一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固然重要,但远非人生的全部。若给高考赋予太多额外的意义,父母就容易出现高焦虑、高期望、过度关注成绩等现象,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影响孩子平时的复习和临场发挥。因此,父母自身要正确看待高考,将平时的每次考试看成暴露和弥补知识与能力缺陷的机会,关注过程,淡化成绩,引导孩子将精力集中在扎扎实实走好备考每一步上。
注意沟通技巧
引起回应 提高实效
在陪考的过程中,很多父母觉得跟孩子顺畅沟通是非常重要却又不容易的事。有些父母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打断孩子的话,或者揪住问题,以“过来人”的身份斥责孩子。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和理解,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时间一长,就不再愿意跟父母沟通了。父母首先要明白,有效的沟通在于能引起回应,孩子愿意谈他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沟通中,父母要以平等的心态跟孩子交流,少指责、多商量,少打断、多倾听,根据孩子的需要决定沟通的时机、内容和深度。父母尤其要避免发泄个人情绪的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
尊重孩子需求
细心观察 真诚肯定
父母要细心观察,关注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动向,尊重孩子的需要,适时做一个陪伴者、倾听者、鼓励者和支招者。有些时候,父母做一个陪伴者,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适度关心和支持即可。有些孩子有强烈的倾诉需要,即使在言语中透露出一些困惑或不解,也不需要过多的指导。此时,父母真诚的理解比着急地指手画脚更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还有些孩子比较自卑,容易懈怠,成绩不稳定,让父母很焦虑。此时,父母若能将关注点转移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上,真诚地表达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认可,那孩子可能会敞开心扉,之后再跟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这样就能成为孩子备考路上的鼓励者和支招者。
充分利用资源
加强沟通 提供信息
考生父母要能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父母可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与其他家长或过来人交流陪考路上的困惑和烦恼,学习他们的经验;从网络、书籍及报刊资料等渠道了解相关资讯,明晰思路,给孩子提供有用信息。
总之,高三生父母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尊重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恰当的关心,成为孩子稳定和有力的助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