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 建立爱之家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案例
自从进了高三,刘晓蕾数学成绩一直下降。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都催促她:“你在数学上多用点儿心,怎么会学不好呢?你也不笨,只是没用心。数学差就抓数学。你哪儿不懂,得找老师,多问问,不能拖,要不等到最后更难补了。你可得努力呀!”可刘晓蕾觉得母亲每天都是这几句话,自己都听烦了。开始她还回一句:“知道了。”母亲就说:“我都是为你好。要是别人,我还不说呢……”然后又是一顿唠叨。现在只要母亲一唠叨,刘晓蕾就心情烦闷,躲进自己房间,尽量避免接触。
分析
唠叨是一种重复、过度的语言表达方式。高三生父母唠叨频率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上高三了,要面对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父母努力为孩子想办法,给他帮助和支持,这个用心是好的,很有担当。但实际过程中,父母苦口婆心的话,孩子却不愿意听,有时还冲父母嚷嚷。父母也伤心,但因为紧张高考,依旧继续唠叨。
案例中的母亲因为女儿数学成绩下滑而唠叨。尽管它体现的是父母教子心切的心情,但重复的语言和机械的说话方式会使孩子感到烦闷和焦躁。同时,唠叨的内容是问题的不断再现,只给出抽象的理念,没有实际的解决方法,孩子依旧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过度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父母的话也产生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议
多方法多方位,调动接受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想法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当唠叨达不到效果的时候,父母要更换一种让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
父母可以想想,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听话,自己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行动。比如吃饭聊天的时候,父母先笑着说出孩子的优点,大加赞赏后提出希望,孩子就欣然接受了;或者父母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并讲述自己的经历,孩子感受到和父母的平等关系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父母说出无奈和焦虑心情后,孩子领悟到自己已经长大,要为父母分忧,很快就改变了……
对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尝试某种方法,合适就继续用,不合适就换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多种方法的运用能调动孩子多方面的接受能力。
两分法看事件,正向引导
高三生有时会经历失败。青春期的孩子看事物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偏执地陷入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此时,父母看待事物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和态度,有些话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有些话会为孩子减压。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一方面要分析分数不高的原因,是没抓住考点,还是复习不充分;另一方面要安慰孩子:“这次只是普通的考试,不是高考。通过考试知道了有漏洞的地方,在高考前补习,下次就能得分。”“这次成绩虽然不理想,但细看你也有进步。上次扣分的题目你这次做对了,说明你有方法,对错题的矫正、对知识的复习和总结是有效果的。相信不断努力,不断积累,你会收获很多知识。”
父母要用两分法看事件,正向引导孩子,关注他的进步,鼓励他多做一点,帮助他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万能法宝,带着微笑说话
如果父母觉得前两种方法不容易立即执行的话,还有种易操作的方法:带着微笑说话。
同样一句话,微笑着说和面无表情地说,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微笑是最美的语言。比如“好好复习”,严肃地说会让人感觉是命令,有压力;微笑着说就会让人感到是在交谈,很亲切。和孩子说话前,父母可以先微笑。如果有时觉得确实没办法微笑着说,可以先平复情绪,本着“孩子第一、考试第二”的理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想想怎么说,最后微笑着跟孩子说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才愿意真心交流和听话。
让唠叨变成关爱,在微笑、正向、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支持,孩子就愿意和父母说话,愿意听父母说话,然后改变就会发生。(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 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