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 父母调心态

2012年09月04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心理教师 魏 兴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

  开学后对孩子放手

  第一,主动放手,不要一天一个电话。有的父母陪孩子报到回家后,心仍在孩子那里,结果就是每天用电话或短信不断询问孩子的各种情况。其实,父母的这种心理孩子也能理解,但往往会使其产生反感。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在送学回家后,要迅速恢复原有的工作、生活状态;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爱好,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填补。生活忙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总挂念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问,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和孩子做坦诚深入的交流。

  第二,被动放手,理性应对孩子诉苦。个别孩子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复跟父母诉苦;甚至有些离家近的孩子天天往家里跑,不住校了。对此,父母一定要理性应对。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等“水土不服”的症状,父母要建议孩子先去校医室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辅导员加以关注。一般的小病不必太过在意,毕竟学校的人力、物力都很充沛,但若严重就要和学校沟通去医院检查。如果孩子因为娇气、与同学不和等原因向父母诉苦,父母切忌立即赶往学校或让孩子回家,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孩子自己应对。毕竟日后他要独立应对很多事情,现在这些小事正好是其锻炼的机会。父母除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外,可以帮他列出一个个短期目标让他去努力实现。当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实现时,孩子的自信和生活重心就找到了,慢慢就会独立起来。

  第三,引导孩子自我关注学习。作为大学生,又是经历过紧张有序的高三复习的学生,其实孩子在发挥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但是,由于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老师事无巨细的督促,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自主安排,丧失了高考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增添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诱惑。这些都非常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懈怠心理。

  笔者建议,父母要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可以和孩子在聊天的氛围下谈谈自己当年上大学或亲戚朋友孩子上大学时的应对故事和技巧,让孩子自己思考、吸收经验;也可以讲一些趣闻轶事,让孩子更加乐观地面对各种问题。孩子一定能在轻松的聊天后独立思考,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现阶段的短期目标和未来四年的长远目标。父母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必再像孩子小时那样严肃地说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