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方芳《读〈中国家长批判〉心得》一文写道)放假前,我在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中国家长批判》。对于刚做家长的我,是抱着学习研究的态度认真读完它的。
《中国家长批判》一书把家教类图书从教育孩子,转到了教育家长身上。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家长,只有在家长们都能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教育好孩子。这是本书与所有当前家教类图书最不同凡响的地方。另外,该书从具体的教育方法、技巧出发,还探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层次方面的更深刻问题。
本书一开始,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中国家长通常存在十大不足:1、家长作风,专制主义;2、暴力倾向,赏罚简单;3、重智轻德,分数第一;4、狭隘私愿,强施子女;5、娇惯溺爱,包办代替;6、急功近利,实用主义;7、抑制创新、中庸心态;8、趋炎附势,盲目追风;9、明哲保身,虚伪世故;10、精神空虚、缺乏信仰。
这十大不足,着实刻画出了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教育基础。
《中国家长批判》以访谈的形式,从五个方面记录了来自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教师、不同职业的家长、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围绕家庭教育问题的对话与讨论。显得异常生动,资料鲜活,原汁原味,而且涉及面广。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起抛砖引玉作用,它没有给出定型的结论,更没有认定什么家教方法最好。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获得不少有益启示。以下是我作的一些书摘片断,与大家分享:
“家庭教育应该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它重亲情,重娱乐,重平等,重兴趣,重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与良好的人格,重身体的的健康发展,利用小孩的特性,培养其独有的特长,身教与言教并重,以促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北师大的肖川老师谈到,要让孩子养成民主的的性格,造就他们快乐的人生。与孩子更多更好的沟通,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要留给孩子更多的精神遗产,而不仅是物质的。如果自己是个成功的人,是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体面的人,这本身就给孩子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家长首先把自己一生过好,让孩子内心里以你为自豪,使孩子的精神具有一种好的‘底色’。不要把自己的希望一股脑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要由他自己去面对。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会是白梦一场。”
20——21世纪之交中国最著名的家长马弘毅先生说:“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从高岩上一只只推下去,让它们自由地飞向蓝天。小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怎样煽动它们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地挣扎,到后来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地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出蓝,而不先问问蓝的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必须先要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己不行,应该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
《中国家长批判》一书,立足于思想性和批判性。作者收集的采访对话,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该书主编等人对马宇歌父亲的采访。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的8岁女孩,一个10岁时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独立到外地旅游、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 中国大陆各省许多市、县、乡、村的女孩,一个10岁时可以不用讲稿就可与大学生进行演讲、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40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的女孩,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图书、可同时用双语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女孩、一个当时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附中初中“实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这些都是与小马宇歌父亲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皆然分不开的。
这本书我想一定会受到广大家长们的热爱。对于我们老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及其家长,以资借鉴做为经验进行琢磨探讨。
最后我想说说,读完此书的特别感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很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事情。尽管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方法,如果仅仅模仿一些他人的教育方法而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失去意义。所以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更像是一种观念而不仅是方法,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下面请大家欣赏《中国家长批判》书内“来自家长的批判” 最精彩的一章,篇名原为《独立行走的稚嫩生命》)
列强最怕中国成长起一批马宇歌这样的人
采访手记: 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小记者的8岁小女孩;一个10岁时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独立到外地旅游、13岁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许多市、县、乡、村的女孩;一个10岁始不用讲稿就可在大学演讲、与海内鸿儒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小学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40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目前正在准备自费出书的女孩;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字书、可同时用双语(中英)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女孩;一个目前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附中初中二年级“一条龙试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一个正在步出国门开始在海外赢得声誉的漂亮女孩;一个登上门去交了上万名海内外各民族、各界朋友的奇女子;她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慕名采访了这个名叫马宇歌女孩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马先生安排我们接受采访的时间是晚上11点钟。马弘毅先生,是北京某机关一名处级干部,高级经济师,中国著名民主人士,曾在多个大机关工作,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军队、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事业大单位都工作过。他有三个高等教育文凭,大学分别学的是历史学、经济管理学,后在北京大学还读研进修过经济法学。回族人。曾向有关中央和地方部门上书建议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等100多项重大调研报告书,被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答复采纳者近九成,许多内容已经成了后来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生活现实。CCTV1995年3月5日《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他的事迹作过专题采访报道,内容收录在华夏出版社出的《东方之子访谈录》一书 “ 社会名流 ” 章下, 人民出版社大型重要文献《共和国的记忆》一书也有专章予以记载。香港所出《中南海新智囊》一书共记载了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十几个人物,其中一章专门写的就是马弘毅先生。(在采访之前,安排好家人休息的马弘毅先生,让我们看了记录马宇歌成长过程五、六十本照片像册和几十本录像带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马宇歌从小到大的照片。录像中,看到了她与大学师生在专题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片断和她拉小提琴、朗诵、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独自出去采访等的功能多姿多彩的生活剪影)
受访人:马弘毅(马宇歌之父,北京一普通干部,高级经济师)
采访人:冯林、陈舰平
时间:2001年5月12日北京时间晚23时至13日晨3时30分
地点:北京市西直门某居民区马先生家(宅电010-66154382转)
冯林先生: 马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旅游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 有好多,都是全国各地的小学校与小学生及其家长邀请的。你看,这些邀请信,(马先生向我们出示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来信) 都是些笔友、文友。他们有的是从小宇歌5岁起,就开始跟踪媒体报道不断了解她的。那时小宇歌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上露面,主要是发表个人绘画、雕刻作品,还有朗诵、独唱等。原先小宇歌也曾出去,到过外地。那是她独自跟CCTV组织的小记者团出去的,是集体行动,又有大人记者与领导带队配合。真正由小宇歌独自一人只身远行的开端,是因江苏有位女作家,要出一本以小宇歌成长经历为原型的素质教育书。她说,利用暑假专程来北京直接采访小宇歌,入住我家附近的宾馆里。我们听说后,为这位女作家着想,认为她写这本书花费也太大了。这位女作家说:“要不然,就让小宇歌放暑假到我这里来吧。”可是要到她那去,我和小宇歌的母亲却上班,谁也不能陪小宇歌去。干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吧。反正小宇歌什么都行,从小培养得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这就成为了我们让小宇歌独立远行的契机。小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那天是1997年7月18日,晚上18时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车。中途停不了几站,整个行程都在夜间。宇歌那年刚进入10岁,正上小学4年级。她从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说同意她独自一人去江南,高兴死了。
冯林先生: 第一次放小孩儿出去,你们心情是怎样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很复杂。 当时我们对她叮嘱了又叮嘱,把她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妈妈到时放不开,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就让她在工作单位,由我一人送小宇歌走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坐在车内第118号,是硬座火车加厢。我对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独自行走、外出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如果现在你害怕了,不能做勇敢的人,就说。列车一开,便来不及了。小宇歌说:爸爸,我都明白。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后悔。她停了一下,笑着说:您们别担心,我一定会按时到达、好好回来的。当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先在月台上挥手送别,但后来我不由转过身去。因为心里一酸,泪,就陡地涌上来了。为了怕给女儿看到,只好先转过身去。我在想:这,可是真的单独放飞了。说不定,一个好女儿从此就再也见不着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坚强的人,我们说过临送别时,谁也不许流泪的。但我还是不能 …… (进入当时情景进行回忆的马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现场,情绪明显有了变化,声音也有些变了。但他随即把情绪稳定下来。) 不过,这关总算过来了。哈哈!
冯林先生: 看来,要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很不容易。当时只要一念之差,心肠稍微一软,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也许现在宇歌还没进行第一次独立远行呢。
陈舰平先生: 是什么使你在最后一刻,勇气战胜了自己的慈情?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是来自于鹰的启示。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该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领到高岩上,将小鹰一只只推下去学飞。小鹰在这中间,顺理成章地就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地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高翔的一种超绝能力。当然,在小鹰学飞的过程中,也有小鹰无力、不会飞,而坠落死掉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是不能陪小孩一辈子的。总有一个第一次。当时我们也作了最坏的打算,说“复杂”,就复杂在这。因为我太爱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送走孩子,我回去后,和宇歌她妈,一夜没能好好合眼。为孩子担心。她母亲还直流泪,说都是因为我的坚持,才会这样;若宇歌真有了点什么,她跟我没完。我说,当初不是大家都同意的吗?————话说回来,从理智上,大家都认为这事做得没错。但从感情上,由于担心与爱心,特别是社会舆论上的影响,总有些难以接受。
冯林先生: 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时,你们为马宇歌独自行走,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她带了一个小书包背在双肩,里面装了一个记日记用的本、一部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一个装满文具的铅笔盒、一本英文教材和一本自学数学书,还有学校留的各种暑假作业。一些零用钱,几种常用药品、一双白球鞋(脚上穿的是塑料凉鞋)、一套换洗衣裳,单放在外面印有小狗图案的手提兜里。手里抱着一个装满白开水的塑料大可乐瓶子,外加4个小蛋糕,也一起拿着。在她里面穿的小三角裤衩里缝了一个小口袋,里面放了两百元钱、学生证明,还有纸上正反两面,用钢笔和铅笔,一式两面记载我在南方一些朋友的联系电话等————这是以防万一用的。药是黄连素,防止吃了不洁食品拉肚时用的。还有治感冒用的药,和一盒“清凉油”————主要用于蚊虫叮咬止痒时擦擦。一路上喝的水是自己带的。还有就是我们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与危险,这种情况与危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都在准备走前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一 作了交待。例如不要吃任何陌生人送给你吃的饮食等等。其次,主要还是从防盗防拐角度着眼,讲的多些。特别告诉她,列车中途停车,听到预告,要把眼睛睁大。至于列车上的交通意外,那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只能任其自然了。不过相对来说,列车还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
冯林先生: 这是第一次,结果如何?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是第一次。直到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人已接到了,听到了小宇歌的声音,心里才一块大石头算落了地。不过此时已距小宇歌到南京停车后近6个钟头了。原来她们一起逛街去了。小宇歌这趟总计去了28天,在没有父母亲人的陪同下,南京完事后,她还应邀去了江苏的南通、启东、氵吕泗(吕四),安徽的淮南、淮北,最后又回到江苏,从徐州回的北京。结果,首先是一回到家来,我们看到小宇歌身体比原来还棒,沿途什么病也没生,只抹了点清凉油,是蚊虫咬时用的。她对我们笑得可甜了,天性得到极大张扬————那可是在学校里窝着,已经久违难得再见到的了!暑假作业和我们给她留的自习英语、数学全做完了。日记一天不落,而且每天坚持自觉锻炼————长跑和做眼保健操,拍了4本图片,画了不少素描,并且看完了41万字的《红岩》,还写了1000多字相当不错的读后感给我。
冯林先生: 有了第一次,后来就好办了?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后来,我们心里已然经历那个过程,就好多了。
冯林先生: 自从马宇歌开始第一次独自行走到现在,一共去过多少地方了?都有哪些收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自从有了第一次独自行走的经验,证明她可以独自行走后,她给自己作了一个大致的计划,就是到十四岁时,要把祖国各地主要、有代表性的地方,都能独自走上一遍。因此,至今到过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著名的城市如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上海等等。也有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等。另有的则是革命圣地,如延安、井冈山。更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去的,如东北的大兴安岭,还有沿海城市,像海南等等。并且她一个人还去了趟西藏!小到边疆小村落,上入蓝天,下入深海(她潜入过海底),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陆军、海军部队……不一而足。
陈舰平先生: 到西藏,也是独自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
冯林先生: 到西藏去,什么时候?马宇歌几岁?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1999年初,冬天放寒假去的。那时西藏高原含氧量只及北京当时的50%;阳光照射则是北京的20倍;夜里比北京还冷,且藏民家家均无任何取暖设备。小宇歌农历正月初二第一站先到的重庆。停3天然后至成都。又停4天,最后才是抵达西藏。大年正月初一离开的北京。前往成都去,坐的是长途汽车。那天晚上,就是到西藏的头天晚上,打过来一个电话给我。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她到了西藏,我们才又通的电话。她一个人大冬天往西藏去,那年小宇歌正好上小学六年级11岁。
冯林先生: 到各地去,有没接站的,或没接到的时候?个人都怎么处理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有,还比较多。如到内蒙古包头那一次。抵达时已是晚上22点多。接站的人走岔了。包头有两个站,一个是东站,一个是西站。她在站里等等没人来。站里都撵人了。当时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她想打电话。但站里的人不让打,她就从身上拿出从宁夏石嘴上带的桃子,对站里人说:“叔叔,您吃桃吧?”那人回答“不吃。”宇歌说: “好,我把它扔了。” 就把桃作势往地上扔。那人见状,说“别扔,别扔,快给我吧。”然后她乘机要求打电话,就联系上了。后来包头方面的主人,从四十多分钟汽车路程的另一处打车赶来,把她接到了家。小宇歌每去一处人家,事先都不认识。
陈舰平先生: 小宇歌很有办法啊。
冯林先生: 我在这里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个女孩儿很小就独自远行,需要事先对她各方面进行培养。这些,你们是如何做的?如体力啦,独立应变能力呀,等等。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独立行走,给马宇歌带来的明显收获是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独立远行,我们把这看作是种锻炼————对身体与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的能力上的一种锻炼。这项锻炼或叫训练,我们早就开始了。如从小让她跑步。让她在楼下,每天跑三圈。我在楼上给她鼓劲儿。还有平时注意让宇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到西藏去,知道这事的人都劝我要慎重。说西藏缺氧,孩子体质受不了。为此,我们在她去之前,到北京儿童医院作了全面体检。体检报告说孩子体质非常好。我们就让她去了。我们想,既然她体质不错,西藏也有小朋友————西藏的小朋友能生活,宇歌应该也行。后来去了,回来,一点事都没有。如说有什么变化,就是皮肤晒黑了。(笑) 至于对独立生活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她从很小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早就进行了。
孩子一般小的时候,对大人与家有种认同感,对陌生的人与环境不习惯,既是人们所说的“认生”。我们从小带着孩子经常串门。客人来家,则有意留孩子在场,听大人谈话,并允许她插嘴。我们谁出门时,能把她带上就带上,让她经历更多的场景、认识更多的人,去除她的认生感。其次培养她的勇敢与自信,并给她鼓励,叫她做她就做。这里,小孩子有听父母话的服从性和由于对成人的心理、道德系统还没认同而生的羞耻感。在大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在小孩子那里是根本不会被意识到的,一点儿心理障碍没有,好培养。错过机会,等大了,再培养,就困难些。这就如同蒸面食,馒头没熟时,做成什么样并不难;一旦馒头出锅了,改变它的样子就不容易了。
冯林先生: 能举一个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三岁,有一次看电影,中间休息时,银幕前那块舞台空在那里。我想,这可以给孩子锻炼一下的机会,就对宇歌说:“宇歌,你不是舞跳得很好吗?现在休息,这么多人都在闲着,多无聊,不如你上去跳一个舞,给大家看看。”这宇歌呢,她有一大长处,就是不怕,你叫她做什么她做得了就做。当时她听了我的话,便上去表演了。像平时学的那样,先向大家一鞠躬,然后跳舞。跳完了,再次鞠躬,一边面冲大家微笑着,招着小手下来了。人家一看,小朋友跳得委实不错,又有台风,都使劲儿给她掌声。还以为是电影院安排的节目呢。孩子刚要上去时,她母亲说我这主意是神经病。后来看到孩子表现成功了,她也捂着嘴笑了。其实宇歌公开在公众场合主动亮相,以前已经干过多次了,每次都是博得掌声。我就是要培养她不怯场的这种品格,只要合理合法,就敢大胆去做。这是我从小就培养她的一个理念,一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她无所畏惧,生来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与人平等者,同时更是一位勇者,将来必会成为一名敢为天下先的有为之人。
冯林先生: 像这样的事,还能举一个大一点的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上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我们俩经过北京青年宫大剧场,当时正值5月份,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市西城区企业工委1999年度红五月歌咏比赛”活动。在评委打分,暂时冷场的时候,我对探头往里望的宇歌说:“爸爸看看你的胆量还在不在,上去表演一下。”她说:“您怎么不上去?”我说:“爸爸是大人,上去不合适,台上台下会以为是个神经病。你小孩子,没关系。”她就又上去了,表演了一段节目。从从容容上去,从从容容下来。全场疯狂鼓掌,许多陌生人还纷纷抱着摄像机或照相机追她,给她留影。我一看,还行。她那勇气、胆气没丢了,仍然是3岁时那个一笑俩酒窝、大胆无畏的小宇歌!我当即夸她:“行,我们宇歌就是宝刀不老!”宇歌通过这些锻炼,她没有一般孩子的害怕特点,身上更少见,人在不正常环境下被扭曲的种种奴性。她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镇静,大大方方处置自如。
陈舰平先生: 看来你很注重对她的心理素质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对孩子的独立生活与独立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精神领域的,培养她的勇敢、自信、镇静等心理素质。这是虚的方面。再一个是务实的方面,就是教她许多具体的方法,侧重点放在生活细节的培养上。如从小教她自己刷牙、梳洗、浣衣、做饭、操持家务等。她九岁就学会了包饺子,炒菜做饭也是这一年学会的。另有待人接物方面的常识等等,都是有心好好教她点点滴滴学会的。
冯林先生: 这些都是你来教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主要是在虚的领域教她。实的方面,她母亲教重要的方面,我也要管,特别是教孩子礼节。
冯林先生: 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她成功的背后,你们付出了大量心血。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每位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只是大家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冯林先生: 独立行走,给马宇歌怎样的收获或叫收益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一是长了不少见识,交了不少朋友,学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不少中华礼仪。如藏族的礼节、蒙古族礼节、哈萨克礼节、朝鲜族礼节、傣族礼节、满族礼节、黎族礼节、苗族礼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现实与社会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像西藏、甘肃这些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相对于都市生活来说,确实差些。那里的人,生活还很艰苦。这对孩子有启发性、比较性。她第一次外出,到南京,坐的是硬座加厢,满车厢都是比较贫寒的人。这让她看到了生活真实的另一面 ————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的生活现实状况。2000年初放寒假,她13岁到井冈山去。下雪,转道吉安返程。路上,她带的茶叶蛋比较多,吃不了会时间长了变坏的。她就把多余的茶蛋卖了。在长途汽车站里见有两个孩子,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哥哥残疾卧地不起,没东西吃。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宇歌。宇歌就把没卖的茶叶蛋主动送给了他们,还把卖到手里的钱也全给了他们。她在日记与回来写的作文里提到这事,写她当时复杂的心境是“心如刀绞”————为自己不能彻底帮助困难中的人而感到难过。同时她懂得了自身生活的幸福,和要对生活感恩。她曾交过一个笔友,姓刘。是湖北黄冈中学的,家在大别山区,生活不富裕。宇歌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1998年春节给大哥哥送到了他在大别山的家里。那个孩子真争气,他说:“我一定要好好念书,考到北京来。”后来真给考上了清华大学!接着,他又被香港一所名牌大学挑中,去了香港读书,还有奖学金。这位懂事的孩子,把攒下的钱寄给了他在大别山的父母,还给了正在南京读研究生的哥哥。那么,像这样的笔友、文友,对彼此的人生都很有相互激励作用,他们是未来相互可以倚重的左膀右臂。由于宇歌明白生活的艰辛,所以她也从不瞎用钱。出门远行,能不打的的,就不打。为了省钱,不怕麻烦,乘公交车。还有呢,也减少了她对家里的依恋感,使她即习惯于和家人一起生活,亦能适应与家人的分别。不像有的孩子,到外面去了一段时间,一回来就激动得不得了。对宇歌来讲,出门远行再回来,都是平常事了。那次从西藏返京,晚上忙到零时,第二天早晨六点起来,按时到学校去,主持开学仪式。独立行走的阅历,使她形成了生活的更有条理性和更有计划性。学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她也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负面,找到了自己所处生活的坐标。培养了她的爱心。如她拿出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到达的宁夏同心县的民族小学。这些校里的学生,都是她外出临时认识的。同情与爱,这是人性中才有的两种最好的可贵品质。大自然造化的锦绣山川,陶冶了她的情操,开阔了她的胸襟。她的身心由此更健康了,精神生活质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陈舰平先生: 那外出的费用是怎样解决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以她的稿费,还有家里贴上一点。她外出写的游记、平时写的文章,稿费收入有万把元左右。
冯林先生: 她写作能力较强,常常有作品发表。那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从培养她的阅读,启发她的思想开始。写作不仅是种能力,还要有东西强烈要表达才行。假使没有要说的,并且如若再没适当吸收,拿什么来释放?
冯林先生: 都读些什么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刚开始,童话、神话、传说。人和宇宙,有浪漫的对应关系。培养她的想像力。看了书,启发她如何想法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她的一篇文章《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写得情感真挚,让人读后悲喜交加。我十分震惊。小学三、四年级——1997年吧,推荐她看又一本大部头书《苏菲的世界》。那书对小孩子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孩子一下子看不懂啊。我就让小宇歌把书放在面前,我搂着她一起读。我俩像袋鼠一样。边读、边讲,回答孩子的问题。谁是苏格拉底?谁是柏拉图?他们是怎么一回事?就这样,让她读国内外的名著。让她了解世界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培养她的像想力。科普的,文学的,各种书都有。文学方面,像《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宇歌读过七十多本世界名著。国内文学,则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她很喜欢读书,特别爱往图书馆里跑,至今阅读各类字书已达300多部了,涉猎内容范围极广。我们要求她这个年龄应该广些。
冯林先生: 让她看电视里的童话片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电视里的童话片她愿意看就由她看,顺其自然。大人有时也陪着她看。但她看童话片的年龄过程很短。这像初生婴儿喝奶一样,断奶早。偶尔还有些反复,已经不是主食了。要不断地发现孩子和意识孩子的成长点。要会及时捕捉这些成长点,满足她的正当需求。和她探讨问题时,先引发她的思考,再深入谈到渊源、现实与未来等问题。为什么欧洲走向现代文明,我们走向明清专制落后。追究原因,引发思考。孩子爱读课外书。做功课她还是很自觉的。这叫“以外养内”、“以博养专”。
冯林先生: 我注意到,马宇歌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朋友,有的是在各地认识的,有的是慕名写信给宇歌和她交上的,也有的是笔友、文友。你对马宇歌交了很多朋友有没有担心过?如交上了坏人,如学生早恋等等?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不担心。因为我平时培养她形成对生活的科学看法,形成她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好坏的判断。这样,她就自己有种识别能力了,能认清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人是不可随便交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有很高的素质,有很大的抱负,她自己的意识提高了,她的要求也就会跟着提高了,她怎么会去早恋呢。因为她的标准高了,一般的人,她是不会轻易看上与之相恋的。再比如,怎样克服骄傲情绪也是这样。有人跟着学的只会说教,主观想像让人怎样就得怎样。这种缺乏文化修养的草莽教育方式,无论来头如何,我们一概弃之如同敝屣。我让宇歌从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青少年朋友中,找到自身的榜样与相比人家的差距。由此她懂得了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一个人有了目标,自觉精进是无暇“骄傲”的。
冯林先生: 作为家长,你们是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个方面。我们配合社会与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但不重复————我们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重心。如果我们也抓孩子的功课,让她看很多校外辅导材料,就是重复劳动了。像汉语拼音、四则混合运算,还有英语……凡是学校有的,我们基本不教。我们主要教她一些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她超前自学。培养她的眼界、心胸。关于智力测验,我们不做。因为做这个,结果怎样,对孩子心理影响都不好。
冯林先生: 你们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不偏向于哪一方面,而是全面培养。分阶段制定目标,对她达到什么水平,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与实践标准。
冯林先生: 这些标准是怎样制订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如在宇歌14岁前,她给自己定的五个目标是五件大事:一,就是独自远行,行万里路。这已经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重要内容的圈点与划线,还有读后感。(马先生出示了马宇歌读过的书,上面有不少马宇歌作的眉批、圈划的重点内容。)三,出版自己的书。这,只要我松口,宇歌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也算可望达到了。(事实上,海内外出的许多书,不等地都收录了宇歌的作品)四,学会打两种球,视力保持1 .5 (用现今的标准叫“ 5 .2 ” ),身体好、腰板挺拔。这,她也做到了,现在能打3种球,身体好,还没进入14岁,身高已达1米63,长得还算身材适中,挺精神。我比较满意的就是她体质不错,悟性不错。身心发育、体质状况与智力发展都较协调。五,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
冯林先生: 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也是目标?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的。你不要小看这看老师和同学,其中涉及到一个培养孩子与人交际交往能力,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是有关人文情怀的大事情。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有权威的。孩子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很重要。还有就是对教过课的老师的感念之心。礼貌问题与个人自信心的问题都在这里面了。我让她自己去看老师。这,她也完成得较好。我在老师那里,听到了对她当时言行的评价。她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每次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均投票给她当校学生干部。小学临毕业时,校长、老师、不同年级的同学,主动为她写了感情真挚的赠言与祝词。她爱大家,大爱也爱她。做家务,是为了她独立生活,进行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方面的培养。
冯林先生: 你都叫她做哪些家务?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如洗衣服啊,做饭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啊等等。她九岁,就学会包饺子了(当然拌馅还不成)。为了培养她形成好的习惯,她要做的事,都有一个事先计划。根据计划作训练。如午间回家做饭,从上午第四节下课开始,按程序做些什么,都有一步接一步的细致安排。所做之事,列一表格:宇歌先送他人回家,到自己回到家里,把窗户打开通风,开煤气灶煮水做饭,等等,均有具体的程序性做法。通过做家务,培养她自己做事情的条理性与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样培养,她在外地,也很注意完成自己的计划内容。如在大连,在接受该市两个广播电台(市交通台与市经济台)采访的间隙,她用这交叉的空余时间,抓紧做自己的工作————摊开本子跪在地毯上写日记,然后做眼保健操,掏出书学习外语单词。这是当时在场的人亲眼见到,打电话告诉我们的。这种见缝插针的条理性,就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我们定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她都做到了,有的还提前实现了。说实话,我为人父,不仅高兴,而且还很感激我这小闺女!
冯林先生: 下一步她有什么新打算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现在还不到14岁,我们定的下一个阶段是14岁到18岁。这也有一个初步打算,具体目标还没定。也分几个方面吧。
冯林先生: 能具体说一下初步想法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想一个是外语。外语学习上达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是科技方面的学习,对世界现代科技的学习,有什么样的了解与掌握。还有身体上的要求,要达到什么程度,如体育运动的有关项目和标准。一个是业余爱好如小提琴、声乐、舞蹈、绘画等,应该保持或提高到什么程度。一个是再读哪些范围的有价值的课外书。一个是家政,新学点什么。再有一个就是交朋友及其扩大的范围。交朋友,要认识哪些该认识的新朋友————这些朋友会对她的学习与成长,产生有益的好影响。各界朋友,是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最后一个是在人文上继续自我提高到什么程度,就是她应该进一步形成怎样的人文态度、立场、观点,包括她对人文的了解与理解程度。这些都是大致方向。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脱离民主文明的人或民族能够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并跻身于人类的主流社会!我们不定她的具体成才目标,这由她自己选择。另外还有个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双向选择”的问题存在。
冯林先生: 我们看了前面的录像,马宇歌在独立行走、到外地采访与大学生交流座谈,及拉小提琴、歌舞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华与良好的素质素养。在写作方面,也发挥出色。那她在课业学习方面呢?她的成绩如何?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在学习上,刚结束的初二期中英语考试,考了全班第四名,数学为第六名。这是主课方面。她现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试验班”上学,为历年校评“三好生”。
陈舰平先生:什么是“一条龙”班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它简称“龙班”,是他们学校的试验班。就是没有意外,可以从初中直接读到大学,免中考与高考,属保送生范畴吧。但要经得起竞争激烈的不断淘汰。他们每个学期都有人淘汰进出,次的出去,好的从其他10个同年级教学班里选拔进来。班里学生大都是超长生,即有超常才能与专长的学生。
冯林先生: 马宇歌是因独立行走的事迹而被选入的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不是。而是以综合素质超常发展入选的。
冯林先生: 能说具体些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她获得首批“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省部级荣誉称号,1998年3月6日,在北京被安排在全市颁奖大会上发言。那时她10岁,正上小学5年级。在这次发言时,她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脱稿发言。那富有条理又含有感情色彩的长篇演讲,博得大家一致好评,受到从中央到地方许多部门的重视。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清华附中的领导均在现场。大家争着想了解她的更多情况。当时清华附中方面的领导周杰过来说:“马宇歌是我们未来的校友。”1999年3月6日,在孩子小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刚开学的那第一个周末,素不相识的清华附中校长赵庆刚先生打电话来了,问我们小宇歌上哪所学校有没有定下初步意向?可否考虑到他们清华附中去?并邀我们光临该校参观。我们去看了试验楼、教室、操场、食堂,觉得学校条件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就在清华大学校内,另与北京大学仅距一街之隔,将来孩子可以充分利用两处的大学资源。本来跨区上这种学校是要交一大笔钱的。但他们查阅了宇歌小学1~6年级第一学期的11本成绩册和历年校方老师评语的有关资料、获奖证书、个人公开发表的作品,全面了解了她任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在校表现后,特别是还仔细看了北京每个红领巾都有的《少先队员荣誉证》,当场对我说:“这孩子我们要定了!”没谈钱,上“一条龙”班。
陈舰平先生: 综合素质好,是指孩子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整体素质好。而据我的理解,素质,是平时体现出的品质与材质,即道德品格与才华能力,是更倾向于人文的东西。那你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注意培养她的人文素养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一是在虚的方面,就是进行观念性的教育,从根本上和她谈些问题。人生问题,如什么叫生,生命是什么?也要让她明白人生的意义。
冯林先生: 这些都是虚的东西,你怎样对孩子能够讲清楚这些问题呢?像人性善、人性恶等,哲学史上都争了千百年。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是从具体的事例着手讲的。要从适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讲。如我带她到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去,看孤寡老人。该医院住有一个陆奶奶,94岁了,是个老护士长,毕生服务于美国人在华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她能看懂英文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老人。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住院。我带了小宇歌去看她们。宇歌给她献花,亲她,叫她老奶奶。老奶奶被感动得哭了。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十字架,说:“到了我们这年龄,必须要有点神的概念了。(意即灵魂超脱肉体的宗教信仰)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带到天堂上去。”(这是说,即使老奶奶百年之后,灵魂也将保佑我们的宇歌幸福,使之有天堂般的福祉。)你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人文的终极关怀。人性的东西,人情,亲情,都是生命中所需要的。你关心她,她也回报你,对你感恩,给你祝福。这是小宇歌10岁时,我带她去看老奶奶的故事。我还带她去看过太平间,了解人的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明白,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结束的。那时她很小,根本不懂害怕。因为虽然让她什么都看,我们并没吓她。不吓,她怕什么呀。一切进行得再正常不过了。
冯林先生: 你这种良苦的教育用心,孩子能理解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只是寻找用来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而已。具体的教育当然还要接着加以因势利导啊。譬如看了陆奶奶后,回来,宇歌说:“一个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躺在医院里,多么孤独、多么可怜啊!”我想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就对她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心里想着她,来看她,今天你来,明天她来,这个做好事的人等老了,住院了,就不会孤独、寂寞了。像现在你去看望老人,再如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多做好事————当我教她从事这类事情时,常把博爱与奉献,和利益偶尔结合起来讲,告诉她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小时是这样教育。等她大了,有了学识,她才会向无私奉献的更高精神境界自觉攀登。在这里,先不要跟她讲大道理,而是讲实实在在的道理,她能理解、接受得了。我告诉她,人从小多做善举,即使不求回报,但你搭救的人一天一天多起来,总有人会忘不了你的恩情的;他们到你濒临绝境时,会像你到素不相识的陆奶奶身边一样,把爱和欢乐带到你的床前。人如不做好事,将来孤苦而死是会在闭眼之际,后悔一生的,什么人都一样。再如去太平间看了人的死亡以后回来,她就问:是不是以后爸爸也会这样死?她自己也这样死?我说:“是啊,人都要死的。”她就提出一个问题来了:“人,如果不死该多好?”我对她说:“其实人也可以既死又不死的。”她就问:“什么叫既死又不死啊?人还能死一半,活一半啊?”我让她回答:“诸葛亮算不算死了?” ———— 因为当时CCTV正在首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我们家每集必看。她想了一想说:“诸葛亮,真的已经死了,假的还活着。”我对她讲,应该这样说:“从身体上看,诸葛亮是死了;但在精神上,人们又把他给复活了。我们感到电影、电视、话剧、图画乃至书中,都有诸葛亮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还活着,没有死。大家仍在议论他,讲他,佩服他。就跟说生活中的张三李四一样。为什么诸葛亮会被人们‘复活’呢?因为人们喜欢他,怀念他,因为他做过许多让人们忘怀不了的有意义的事情。他人虽然死了,但灵魂还活在老百姓心中。从灵魂与精神上讲,诸葛亮是不死的。”然后通过这个例子得出结论:一个人虽然没办法抗拒物质上的自然死亡,但却可以做到在精神上是不死的,赢得永生。
陈舰平先生: 马先生,我觉得你是在有意识地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在培养马宇歌的观念,是不是这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这样的。陈先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陈舰平先生: 因为我注意到,你从马宇歌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她的生命成长史进行记录。从她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还有一年年的照片及后来的录像资料等。这是一个方面,其次是你对她进行的死亡意识教育。
冯林先生: 你认为通过这些年培养,马宇歌是否达到了你的育人目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基本上达到了。如她的体质较好,思维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初步形成。她也初步接受了我认为较好的人生观念。这涉及到我的一个教育信条: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的发展彼此出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形成良好观念的前提是孩子的思想首先必须自由。我一定要为自己孩子的思想自由创造氛围。思想不能自由,人生味同嚼蜡,浑浑噩噩类如行尸走肉。人是如此,社会也一样。一个社会,思想不能自由,这个民族及其国家已经就木;它在当代,不可能对人类文明进步,会有什么正面的积极贡献。我平生最怕的是自己在观念上落后————更怕以落后的观念影响孩子。我知道如果那样,我的后代在我去后,很快将被世界前进的汹涌巨浪打翻,沉入堆满历代行尸走肉的海底。
冯林先生: 那你是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观念不落伍的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看书,看报纸与杂志,听各处广播……学习各种新东西,了解各种新的思潮并进行思考。尤其是与教育有关、与现代科技有关的东西,力争主动去学。如纳米技术、电子与生物工程,还有现代商务等,都要至少初步有所了解。不说做到专家,要最起码知道一点常识与基本原理。我去的部门单位较广,各类朋友十分多。我们常在一起聊天交流。我也不断应邀参加学术活动。
冯林先生: 如果你的观念与孩子的观念不同,如何处置?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要满怀欣喜地由她形成自己的观念。另外反思一下自己的观念。她的观念只要有利于她的发展、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或者从学理上能够证明她是对的,都支持她。这对长辈来说当然很痛苦。我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让她独立行走,是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我就是要培养自己孩子的独立思考性。我也不要求她读死书(有些为应付考试读的“死书”除外,但都事先实话向她讲明)。看《孙中山年谱》,我建议她从30岁往前看。要孩子了解到伟人年轻时走过的道路也是曲折的。要她学会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独立思考,实际上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本条件。独立思考的空间越大,人的生命享受就越有趣,越有价值,同时也更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存在与发达进步。
冯林先生: 在你心目中,希望马宇歌将来学什么?希望她最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就是说上大学学什么吧?这个,我们跟她已经取得一致意见:就是学理工科。先要学会一技之长。在一定条件下,争取掌握理工科知识技能,然后到读博了,也可能再转学文科。因为就小宇歌来说,在国内一开始先学文科容易过于浪漫或好高骛远(直说就是“脱离实际”),甚至怕她暂时在我们学校学的有些东西与现实丝毫着不上边,浪费好几年青春不说,还可能摧毁了自己本来健康的大脑。我想让她先会科学思维的严谨性,然后再选经世致用的真正学府去进修文科,继续拓展她的思维空间与思想深度。至于对她最终希望成为一什么样的人,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希望她能即使在我们已经死了(主要是指不参预她的生活了),她也能够自主地很有前途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可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而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希望她对她那一代人与她的下一代人的生存进步,做出点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只不过灵魂的表现形式不像通常人想的那么庸俗而已。一个人做了好事,总会有好结果的,肯定能够留下值得怀念的生命痕迹。
陈舰平先生: 我觉得马先生是一个思想超前、脚踏实地,很有追求、很有信仰的有心人。你信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斯宾诺莎说他的“上帝”是自然。在人生信仰方面,我信“进取”与“博爱”————这是我信仰的灵魂。这灵魂就在人间,在人民的心中与记忆里。她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相比,物质生命有尽的一日,而精神生命在人间却是可以永世长存的。这也是我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观念。精神财富,这最重要。我曾带小宇歌去参观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故居。小宇歌看了,我当时问她:“你觉得毛主席的家阔气吗?”小宇歌告诉我毛主席的屋里都有什么。我说这些东西咱们也有啊,那他是不是不够阔气?不,孩子,毛主席其实一点儿也不穷,因为大陆一个960万平方公里,近10亿人口的国家全听他的。他要追求的根本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要说阔呀,能用钱算得出来的不算阔,算不出来的那才叫阔呐。……我就是通过这些实例,让孩子渐渐明白做人的根本道理、基本理念的。
冯林先生: 马宇歌现在形成的观念与你希望她形成的观念有否差异?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基本上说让我挺满意的。但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且我从主观上并不追求完全一致。
冯林先生: 有时,你培养她的观念和社会现实相矛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和她一起剖析原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育并不只有正面教育,还有负面教育。就是拿一些反面的教材来进行教育,拿当前社会以至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规律性负面现象和结果,教育她。从而使她看到人间的复杂性,遇到负面问题怎样从容对待、如何处理复杂环境、面对难题。我跟她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良性的、与人为善的一面,也有现代商业社会唯利是图、只在利益驱动下牟人做事的一面。遭遇后者怎么办?就得与对方讲利益原则,如何在利益驱动的法则下与他合作。但这要不损害第三人、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底线。这叫合理。做事就要讲求合理合法。有的法,并非“良法”,在没修改前,也要遵守,但要趋利避害,努力争取改造“恶法”。还有,如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在重大利益冲突上,遇到合理不合法的事怎么办?要以人为本。这是最根本的。我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这种讨论并不像现在咱们这样长篇大论进行的,而是贯穿于日常事理中一滴一点相互进行交流的。刚开始她特小,那时她也不问这些问题,后来就渐渐地问起来了。我则随时随地讲。但什么时期讲什么、一个阶段讲什么,这里我还有个讲的计划。孩子记性好,不能给她炒冷饭。重复讲就变罗嗦了,会引起孩子反感。也不要漏讲,该让孩子明白的道理,用导演张艺谋现在演的电影来说:“一个都不能少”。(马先生笑)
陈舰平先生: 看来,马宇歌在包头火车站,送桃子给站里的人,然后通过联络感情再打电话,就是你对她进行的这种教育,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实际运用啊。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可以这样讲。我对她的教育是双相的,像电门插座,有两个孔。但现在一些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一个孔的,只有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种教育只有以失败告终,不失败不可能。我对孩子的教育向来从两头进行:讲生就要讲到死,讲善还要不能免谈恶。使她遇上负面场合与环境,她也能够妥善应付,不会茫然失措。届时她会有她合理的对策。否则,一旦她不会适应生活的真实性,无法顺利解决负面难题,遇上那些场合、那些人,便寸步难行了,会吃大亏————甚至吃了亏还要对着镜子跟自己发神经病。我们不能只培养善良的小绵羊,要培养她的勇敢和适应这种勇敢精神所必要的能力储备,使之可以在各种场合去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保护所有无辜的人。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花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会不会觉得累与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教育孩子是种天伦之乐,是生活的一种调节。在我,不存在累与烦。但这要以你的孩子乐意为限。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教育孩子,受没受到你父母对你的影响?你小时候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怎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搞人民司法的。他对我的教育是很随意的,但内涵丰富,至今回味无穷。
冯林先生: 你和你爱人如何处理教育孩子中的关系?你们在教育中打没打过孩子?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教育孩子,基本以我为主。因为我受的教育和对教育方面研究得多些,我爱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官职比我还高。但她是个听道理、随大流的人,比较重现实,且生活中很能干。因此在教育中,我抓虚的方面,是精神领域方面的。她抓实的,培养孩子实际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务等,我也教。对孩子教育有时也打,主要在小学及其以前,特别是在上小学前。因为小孩子没有太多理性,像小动物。要配合说教辅之以打,使他知道有所趋避。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与抑制机制。但要注意方式。注意打的技巧,打得是否合理。感性教育与生理刺激教育结合,比纯理性教育科学有效。说来好笑,我打孩子和当前的大陆时髦政治语言类似,也有“四讲”:首先是,孩子犯同样错误,头两次犯绝对不打,哪怕再火也不打,到第三次还犯那就对不起了;再次是打要用手,避免用腿脚及工具;其次是,打要限于只在孩子臀部肉多处用手拍;最后是,绝对不许当着第三人打自己的孩子。还有,你也不要舍不得打,你当父母的不打,他(她)不知道疼,以后别人会打你孩子,而且肯定是照死里打。反正这打是终生谁也逃不过的,不信你问问古往今来谁没挨过打?不打,有的坏习惯在苗头阶段得不到有效制止,将来真正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那时他(她)会恨你当时为什么没有制止住他(她)。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认为在对孩子实行家庭教育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了青的层次。所以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教育才会有希望。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对孩子的教育还要因材而异,因人施教。标准和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化,不要过高。当孩子已经成为自觉、有理性地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人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积极性,让孩子有成就感。马斯洛的七个需求,一般我们在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上注意的不少,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轻些。然而我们是否在孩子的情感需求、自尊、自我实现与社交等等方面,予以相应满足了呢?还有,安全是一种能力,我们注意培养了没有呢?这,我认为都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冯林先生: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让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意义与这件事的原动力,你将对世人说点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本着学习、锻炼自己的目的,有准备地去到大千社会中得到洗礼吧;适当地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太晚了,恐怕让他(她)飞也飞不起来了。
中国当代著名家长马弘毅先生经典教育语录回放:
● 老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便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的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
● 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的发展彼此出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
● 以学习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的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
● 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故事。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有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 (作者:冯林、 陈舰平。原文选自中国商业出版社著名家教访谈类图书《中国家长批判》。注:马宇歌2005年 6月通过参加中国统一全国高考,进入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05级大学本科,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有关该生的传奇故事很多,进入互联网的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成千上万“马宇歌”名下的新闻、资讯、网页、图片、论坛的评论等等,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不同的丰富内容。中国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高中一女生署名“皮皮熊”,2005年发表在《语文天地》上的系列文章《成长脚印》,其中一篇名为《太阳》作于2005年10月23日,全文如下)
太阳
我从来没敢想过,作为一名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与竞争之后,还可以有那样丰富的课余生活。看了记者对马宇歌父亲的采访,真得觉得她是一个神,而她父亲讲的也都如在梦中,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你见过一个女孩,在小学时就读各类字书,通晓天文、地理、哲学吗?你见过一个还不足10岁的孩子能够在各种公共场合上侃侃而谈吗?你相信一个女孩在14岁前就独自一人游历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吗?马宇歌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所会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她还会提琴、绘画、舞蹈、雕刻等等,具有许许多多特长。她所过的是一种我不敢想象的灿烂日子。
自从进入了初中特别是高中以后,我的生活从来就只充斥着“学习”的气息。数学、图形、公式、定理,一天到晚只有这些东西,和那一套套的资料与我们每个同学度数渐渐加深的眼镜!原来属于我们的丰富多彩生活,似乎一下子单调了,只剩下黑白两色,并且还不断有阴冷的风打我心中刮过。而我也没有了小时候对生活,对未来的渴望。
现实我心里最巴望的也就只有看看电视,玩玩电脑了,仅此而已。我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小屋子里面,不愿意接触外面的清新空气,不愿意过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生怕它们伤我太深。我也过起了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日子。要问这种生活的感受,没有。我已经彻底麻木了。
偶然接触到了马宇歌的事例,我似乎愈加厌倦起了自己现在过的日子——这种麻木单调的生活。我向往马宇歌的人生,敬佩她的大胆与独立,羡慕她丰富的学识阅历。她仿佛生活在与我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马宇歌像一轮红日从我心中升起,霎那间,阳光撒满了我心底的每一个角落。我开始笑着面对生活。
啊太阳升起来了…… (作者中国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高中女生“皮皮熊”电子邮箱:liyue0905@*** 。 以下再向大家介绍一篇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上关于马宇歌的纪实报道)
歌之歌
一.初“识”马宇歌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第1533期头版头条,作家长江《宇歌之歌》一文报道:)我初“识”马宇歌,大约是在1996年四、五月间。那天我在广西南宁正浏览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无意中,发现宋庆龄的中国福利会于上海办的《少先队活动》月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名我眼中的优秀小队长》的文章。作者是位于首都二环路内侧的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校三年级(1)班的中队长马宇歌。当时她才8岁。我清楚地记得,文章篇末还附了一个小小的说明,大意是:该文曾先后在官园小学广播站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节目中,什么什么时间播出过。我认真阅读了这篇人物报道,觉得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描写生动形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生佳作。作为一名刚刚8岁的小学生,竟能写出这样一笔好文字,我着实为之一惊——因为在我眼里的参照物真是太多太多了!“马宇歌”这个名字,从此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说来也巧,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一封寄自北京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是马宇歌寄给我们的稿件。我一阵惊喜,急忙认真审阅。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南戴河夏令营纪事》。写的是小作者马宇歌,作为中央电视台1996年四、五月份招聘的该台有史以来首批兼职小记者之一,当年暑假,到渤海之滨的南戴河参加夏令营活动及业务培训的所见所感。行文流畅,叙事清楚,确实是篇上乘难得佳作。我即刻加工处理,发到了我当时编辑的1996年第11期《儿童创造》月刊上。
再后来,我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栏目、《传感风铃》栏目及《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英文学习报》、《北京青年报》、《内蒙古青年报》、《作文导报》、《星星火炬》报、《中国儿童》杂志、《今日中国》杂志、《小学生日记》杂志等媒体上见到过马宇歌的名字及其作品。我觉得:一株茁壮的新苗正在大地破土而出!
二.走进“友谊传递屋”
1996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由广西南宁飞往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研讨会。报到之后,趁着还没正式开会,拨打010-66154382先行约好,辗转打听,我乘车专门找到马宇歌的家。
开门的是马宇歌的父亲。寒暄之间,一位气质高雅,显得非常落落大方的八、九岁小女孩儿,手持一册打开正在看的书,从另外一间屋子里悄然走了出来,主动向我鞠躬说:“叔叔好!”
“这就是宇歌”,她爸爸告诉我。
当时正值初冬,北方的居室供暖刚刚到来不久。宇歌身着一套红白相间的童式运动衣,可能是由于里面还穿着毛衣毛裤的原故,显得厚实宽大。她那白里透红的小圆脸,写满了天真活泼、聪颖睿智的灵气。我抚抚她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头,微笑着递上我的名片。真没想到,宇歌也有名片交换给我。她的名片上印着“北京官园小学4年级1班女生”等字样。在她身后的房间隔断,挂的大窗帘上,夹着一个类似出席会议用的透明塑料胸卡,上面第一排字打印的是:“中央电视台小记者(9岁)”。我逗趣地说:“咱们是同行嘛,只是你的头衔比我大。”宇歌腼腆地笑笑,说了一句并不腼腆的话:“我是小学生、小记者,您是大作家、大记者,还是您的头衔大。”逗得大家全都乐了。
正待落座,我一眼看见宇歌房间的门上,工工整整贴着一张自制的心形小字画,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用彩色水笔写的一行一行文字。凑近一看,那上写的是“ 宇歌小天地简介:我的小天地取名为《友谊传递屋》,在1996年9月1日的时候,它终于属于了我。当你走进我的小天地,我就把它分给你一半,把友谊分给你一半。这是一个奇妙的英语世界,这是一个好玩的收藏天地,这是一个女孩子的乐园,更是一个琴棋书画的聚点。希望在这里你能感到轻松,感到快乐!(小主人:宇歌) ” 。
为了轻松,为了欢乐,也为了使我的文章能够写出真正的宇歌,我决定走进这“友谊传递屋”来进行采访。
宇歌自然十分乐意,热情地让我参观她的天地。这是一间不过10平方米大的房间,尽管外面天阴似要下雪,屋里的大玻璃窗却使得满堂赫亮。这里遍地铺满红地毯。屋里放着一个双层衣柜、一张床、一张两头沉书桌和一台嫩绿色单开门小冰箱。床上金色床罩极其耀眼,两个可爱的布娃娃坐在上面,平添一股谐趣幽香。正像门上的小字画所说,这是一个奇妙的英语世界——冰箱上有一台音响式正方形黑色牡丹牌大录放机,旁边还摆放着不少《少儿学英语》之类的磁带和相关图书;这是一个好玩儿的收藏天地——墙角下、窗台上,摆放着许多竹雕、面人儿、布画、脸谱等工艺品或小玩意儿,有的就是小主人自己精心制作的,连墙上的电灯开关面板都被宇歌用不干胶彩纸,贴成了微型童话风景画儿;这是一个琴棋书画的聚点——小提琴、电子琴、围棋、象棋、陆战棋、毛笔、宣纸、颜料一应俱全……宇歌说,这些都是她的业余爱好。样样全来得一手,不少项目还获得过全国参赛大奖呢。
我问:“你除了功课,喜欢看些什么书?”宇歌小手一指:“喏,课外书都在那儿呢!”我这才发现,由于她的屋内再没地方放书柜了,自己的图书全码在了书桌和床下的红地毯上。一摞一摞、一排一排,整齐有序,足有二、三百本。除了童话呀、作文选呀等薄本书外,还有厚厚的《史记》、《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缩写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红岩》、《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其最大特点,就是内容涉猎范围宽广,且多为名著;码放考究,分门别类。我问:“这些书你都看过?”宇歌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有的看过,有的正在看,有的还没看呢。”我当即送她两本我的作品集,她马上双手接过鞠躬向我致谢。
回到客厅,我打算先尽速整理一下刚刚记的来访笔记。
突然,外面又有人在敲门。
来人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百集人物系列专题片《中华英才》摄制组的编导郑富权。他们一行4人,马上要带宇歌去采访原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现中国奥委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委副主任,人称“体育外交家”的何振梁爷爷。因为马宇歌是电视采访的主持人兼记者,作为主角,她不到场可不成。
釆访车巳经等在了楼下。而我的继续釆访,也只好暂时被中断了。
中央电视台郑富权编导见我面露憾容,当场决定,邀我同车前往。
三.你采访他,我采访你
何振梁爷爷的家,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一侧住。我们驱车赶到时,何爷爷已经站在客厅门口迎候了。宇歌礼貌而又大方地走上前去,对何爷爷说:“您好!我叫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的采访提问,由我来完成。”
面对这位小不点儿记者,何爷爷仰天开怀笑出了声:“嗬,我面对过成百上千记者,可被小记者采访今天可是头一回。你几岁啦?”
“9岁。”
“哇,9岁就当记者啦? 了不起啊!你在哪儿读书?上几年级?”
“北京西城区官园小学,四年级。”
“学习好吗?”
“还行。这是我发表过的作品,送给您作为我的汇报。”宇歌说着,递给何爷爷一摞发表过的作品报纸杂志复印件。
“哇,真了不起! 爷爷也送你一件小礼物。”
宇歌双手接过何爷爷送给她的一枚中国奥委会纪念章和一支国际奥委会专用笔,恭敬地鞠躬说道:“谢谢您何爷爷!”
这一老一少亲切攀谈之际,导演、摄像、灯光等工作人员,已经快速地将随车带来的各种设备准备就绪。客厅马上变成了釆拍现场。
宇歌用手捂住小嘴儿,扒过来踮起脚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告诉我:采访杰出人物,要求快速反应,不能拖延时间,必须一次成功。我弯腰认真听她讲完,点点头,站在摄像师身后,观察我的采访对像现在走过去,怎么去釆访别人。
“准备!”导演轻声提示。
何爷爷、马宇歌同时坐入面对面的两个单人沙发椅上。中间隔着一张低矮小方桌。桌中央放着台式的中国国旗和国际奥运会五环旗。俩人的同侧背景是一排玻璃书柜,里面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摆放着何爷爷从事体育事业50多年来,在国内外荣获的各种奖杯、奖牌、证书及纪念品。色泽斑斓,极其耀眼。
“开始!”摄像师发出开拍提示。
马宇歌十分自然地面带微笑,从容镇定,用标准普通话开始提问:
“何爷爷,您年轻的时候是运动员吗?”
何爷爷正对着小宇歌,疼爱地回答:“不是。”
“您不是运动员出身,为什么要从事体育工作呢? ”
“工作需要嘛。当然啦,我也十分喜欢体育运动…… ”
时间真快,问答式的精彩采访,不知不觉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从何爷爷的童年时代,到何爷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外语翻译;从何爷爷50多年的体育工作生涯,到1993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失败的遗憾;从何爷爷一生中最激动和最伤心的事,到何爷爷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这一老一少、一来一往,声音一粗一嫩,谈吐酣畅流利,十分和谐自然、成功。仿佛他们不是在面对着摄像机,也不是在进行采访和被采访,反倒像爷爷和孙女儿在自己家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聊大天儿。
采访之中,何爷爷家的电话铃儿突然响了起来。趁着何振梁爷爷被家人叫出客厅到里屋去接电话的空隙,我和中央电视台郑富权编导,谈起了仍然坐在沙发上等待何爷爷的宇歌。
这位郑富权编导告诉我,宇歌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通过全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大范围公示、免费招考进来的非专职首批小记者小主持人30名之一。她又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特别活跃,工作表现十分优秀,所以才被确定和公认为首席小记者小主持人。当初中央电视台要求报考年限9至12岁。在惟一的报名招考点——北京的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小宇歌排队出示给现场负责人的户口簿,年龄不到9岁。但谁也经不住她一个劲儿话甜会磨。工作人员们商量:今天成百上千号人挤着前来初试、复试,淘汰率又这么高,就是让这么个小孩儿跑进去她也考不上啊,第一轮就得被刷下来!结果,只当哄孩子,大家放她进了考场。考官都是国内一流专家教授学者,包括知心姐姐卢勤等都在场。哪曾想到,宇歌这下如同蛟龙入海,施展本领,当天竟被十多位考官共同评价为总考成绩第一名。一周以后又被通知前来参加终试。最后,到底让她给拿走了“状元”名次!前后总共三轮考试,宇歌各科考试成绩综合评比全员第一。考写作那天,她呈上来的即兴采访《记老有所为的唐爷爷》,还被评为500多名全部应试者中,仅有的两篇满分大作之一。马宇歌由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小记者团负责人于宁老师,亲自打电话通知她被录取不到一周,宇歌就奉命代表中央电视台,去成功地采访报道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大会”及“ 北京 ’96少年儿童集邮活动日开幕式 ”等大型会议及活动。最早带她出去干活儿的第一名编导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的陈舒平老师。大家都抢着拉小宇歌。后来,小宇歌还自创、自演、自己配音解说了好几篇电视作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和她采访主持做出过的许多节目一样,效果都挺好。接着经过集体培训、辅导和指点,宇歌进步更大;她悟性高、反应快,现已基本熟悉了电视采访常识,具备了多种临场采访经验和本领,是棵很有希望的好苗子。
其实,通过刚才对何振梁爷爷的现场采访和观察,我已经看出了宇歌的素质素养和记者采访、节目主持才能,郑富权编导的介绍,使我对马宇歌又多了一层了解。
宇歌釆访何爷爷马上又开始了。可我突然惦记起那个新闻研讨会的事,只好提前告辞。
在返回驻地的北京地铁车上,我想,马宇歌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可以说,是现在全部中国3亿儿童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那么,我将如何再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她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各种成就呢? 我决定另寻时机,专门访问一下她的家长。
四.爸爸细说马宇歌
研讨会结束当天晚上,我再次来到马宇歌家,和她爸爸—— 一位具有经济管理学和历史学大学双学历的中央国家机关回族干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1995年3月5日专题报道过的名人聊起了天儿。他先给我递过来宇歌上学以后每学期期末发的校内成绩册,上面一并盖有“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教导处”的公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每门功课每次成绩都不下90分,期末考试大多100分,总评无一不是“优”。然后,宇歌爸爸又给我看了宇歌得的各种奖状,上至国家级、下至区县级,数目超过半百,其中官园小学发的奖项最多。
谈起自己的女儿,这位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觉得养孩子是负担。很有趣儿。这孩子给全家的生活凭添了无尽的乐趣。”他的话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期望、自豪和严厉。他说,宇歌的妈妈在机关里任职,工作要求高,任务重,纪律严,时间少,身为做父亲的,自然应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一些心血才对。
宇歌又名马莉娅(Maria),回族全名为马莉娅·阿布杜拉,1987年5月23日星期六北京时间20时,降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地区人民医院,5个月后由滇进京生活至今。“宇歌”这名字,是他们夫妇俩按照寄望于自己孩子“一生善良博爱,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追求,刻意找来形美声好的字给取的。先取好了名,后生的宇歌。
宇歌在学校里的各科成绩至今门门全是优。不仅如此,从爸爸出示的盖有官园小学红印和历届班主任、同学每学期亲笔签名的《少先队员荣誉证》册子上可以看到,马宇歌还连年被评为了校级“全优生”。北京市教委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评“三好生”,只评优秀生。宇歌不仅另外连年荣获有“优秀生”的奖状,还是全年级仅有的几名每学期“体育锻炼优秀达标生”之一。她的身体状况和视力优异,一直在全班列于前茅。她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每晚临睡前都要做一遍眼保健操。每天做眼保健操之前,还要先按照字帖练习一刻钟左右的硬笔书法(所以小宇歌写的字就特棒)。小学3年级刚一开学,宇歌在班里第一批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数学乐园考试,结果从众人中胜出,被吸收为该校学员;之后每次淘汰性考试又均在录取线以上,自此一直在那兼职学习至今。宇歌的画儿也画得不错。有几幅小时侯还被幼儿园推荐出去,在北京电视台1993年3月23日“小画廊”上播映过,那时才5岁。同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她画的题为《中国心》的大幅现场自创画儿,被主办方的记者用相机当场拍了下来,选发在国家体委机关报《中国体育报》1993年6月30日第2版上。宇歌还喜欢布贴、剪纸、雕刻等工艺制作,其中,粉笔雕《金陵十二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受到送展老师和评展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来,这件作品完全有希望获得最高奖项,可被爱不释手的参观者设法偷偷拔去了其中一“钗”,结果只剩下了“金陵十一钗”!即便如此,这件艺术品在1996年11月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000多件作品共同参展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全国青少年和儿童造型艺术展”上,仍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5日头版,该报记者孙京龙《小制作,获大奖》一文,对此有过即时报道。只是报纸上图片所显示的那十二“钗”,其中一“钗”并非原作。丢失的原来那一“钗”究竟跑到哪儿了,后来成了孩子童心中的一个小小不解之迷。当初欣赏过原创艺术品的不少小朋友,始终很想帮着有朝一日寻找回它。马宇歌还几次甜美地梦到过那个自己制做的美丽粉笔小人儿。
在所有宇歌的业余爱好项目中,最最成功的还要算是她的写作和电视釆访了。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篇小学1年级6岁时写的日记,刊发于中国共青团中央《青少年读书指南》杂志1994年第10期的《卷首语》上。当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照华,亲笔给她题过辞。紧接着,她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述说自己第一笔稿费怎么用的《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一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空中课堂· 学作文》栏目中发表过《小圆桌》、在《中国儿童》杂志上发表过《我做中队长的秘诀——不嫉妒》、在《小学生日记》杂志上发表过《获奖忆往事》、《日记帮了我大忙》等多篇在校作文。《小圆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眼中的一名优秀小队长》三篇,曾由她自编、自演、自己解说配音,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过。她代表她的学校去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从小学2年级首度参赛起,一直到现在,年年给老师捧回奖状。她把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多次发表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之上。一些单位和个人近来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他们官园小学。比如中央电台就是这样,最近数次以官园小学为背景,拍制了《暑假里你想做什么》等专题片,在该台“少儿频道”中向全国播映。
至于中央电视台交给马宇歌的各种会议采访、人物专访、活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也是她作为该台兼职小记者、小主持人的份内任务。挺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采访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单士元老先生,内容被拍成了百集《中华英才》系列专题片之一《七十一年故宫情》,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映,影响很大。1996年9月16日,当初单老在接受小宇歌电视采访那天,十分高兴,觉得太有趣儿了,因为自己当时已经90岁了,宇歌才9岁。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先生当即兴奋地为宇歌题词留念,说“小宇歌:你九岁、我九十岁,咱俩是忘年知交的朋友!”搂着宇歌在一起照了好多相。最近,宇歌又接受了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任务……
我问:“她爱好这么多,各种学习与活动频繁,吃得消? ”宇歌爸爸回答:“小孩子做事和大人一样,分主动乐意干的和根本就不乐意干的两种。凡对乐意干的事,任何人都会乐此不疲的。我们并非让她什么都干,比如拉小提琴,从未让她去‘考级’。现在她所从事的都是自己非常乐意干的,包括她曾去学的武术和舞蹈等等。不干这些,她反而觉得呆着没意思。现在她干的这个、那个,相当于玩儿,只不过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赢得来的更高级一点儿的玩儿;寓教于乐,乐中创造生活,增长知识,开辟新的人生。孩子由此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大人看着高兴,小孩儿同样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我们在家经常借机用话‘敲打’她,要求宇歌不断向周围人的优点及世上的高标准看齐,避免井蛙之见,认为个人有多了不起。时刻告诫她,要绝不辜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辛勤栽培,邻里和同学、小朋友们的正面影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谦虚谨慎,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心和做2l世纪小主人的事业感。”
和宇歌爸爸在一起的谈兴越来越浓,忽然我想起该马上返回宾馆了,否则太晚,宾馆大门一锁就进不去了。那夜只好暂且道别。
五.电话里的故事——马宇歌的成功秘诀及其他
按照釆访计划,我还打算专访一下宇歌的母亲、老师及邻居。可惜,我另有公务必须急飞上海,只好次日一早离京赴沪;之后又转飞南宁,失去了与上述每人面谈的机会。
可我并不甘心。在一个寒冷的良宵,我从广西南宁连向北京拨了几个长话,进行电话采访。下面便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及其故事,也可以说是马宇歌成功的秘诀——
第一个电话是宇歌妈妈接的,当时正值傍晚。她说,宇歌的成功秘诀在于她的学习目的明确,知道现在的努力和种种磨砺,都是为了增长迎接美好明天的本领和才干。与此相联的成功秘诀,还有她的自理能力和在这孩子脑海里深入扎根的一片爱心。宇歌从四岁起,就自己骑两轮小自行车上5站路以外的幼儿园;当年,还跟爸爸各骑各的自行车,一起到北京远郊的大兴县去旅游过。上小学了,她从不依赖大人 上学送、放学接,都是自己背着书包来去。在学习上,她很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生活上也全能够自理,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干;通常还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择菜、擦桌子、洗袜子、买东西等等。
宇歌的心地很善良,对社会、对家庭充满了爱心。她爸爸曾送给她两枚小纪念章,一枚上刻着“博爱”,一枚刻着“天下为公”,都是1986年11月份在宇歌出生前,她爸爸出差时专门从南京的中山陵买来,就准备着将来给自己生的孩子戴的。宇歌自幼视此为宝,几年来一直轮换着别在胸前。她的理解是:“博爱”,就是对一切美好的,都要去爱;“天下为公”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小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和邻居。这样的理解虽然简单,倒也符合大致意思。孩子嘛,她有她的思想,她有她的理解能力。
“博爱”和“天下为公”这两种思想,也都自觉地点点滴滴落实到了宇歌的行动上。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得到30元稿费时,宇歌先给对门的老邻居唐爷爷买了两支大号毛笔,因为她平常看唐爷爷最爱书画儿书法了;同时另给班主任赵老师买了一个日期戳,为的是减轻老师批改作业时书写日期的负担;最后给爸爸、妈妈买了一个小蛋糕,以祝父母生日快乐;此外,她还分别给爸爸妈妈各买了一两样他们喜欢的别的小东西。她细细筹划着,心里很有数地骑车一趟一趟出去买完这些,最后只给自己剩下了两元钱——而且还没舍得花,公公整整压在了写功课用的书桌透明料塑板下,准备日后把钱用到学习上。现在宇歌的稿费多了,除了存起来以外,都用来交自己业余上的各种兴趣班的学费和“捐献”呀、“扶贫”呀什么的……
第二个接电话的是上面数次提到的唐爷爷。这位85岁的老人叫唐博佑,字浦泉,满族人,是马宇歌家十分敬重的老邻居。他离休前,任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镇中心小学(即现在的“丰台五小”)德高望重老校长。唐博佑老人说:“宇歌最大的优点首先是尊敬老人,文明礼貌。她逢人便打招呼,‘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哥哥好’、‘姐姐好’、‘弟弟好’、‘妹妹好’,叫得又勤又甜,很受街坊四邻喜爱。”唐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电话里好像很激动。他说:“不久前啊,宇歌家要搬走了,我们在一起照相留念。当宇歌发现我在旁边时,硬是把我拉到中间,还为我拉平衣襟,然后扶在我的一侧紧紧挨着我……照完相,我给宇歌一个橘子吃,她死活不要;劝得久了,她才接住,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连声说‘谢谢唐爷爷’。她把橘子掰开,先习惯地让出第一口——把最好的头一瓣橘子,举手硬塞进了我的嘴里,然后自己才去吃。你不是打听宇歌的成功秘诀吗? 我觉得,她小小年纪为人处世很懂礼节,也算个秘诀吧……”
第三个接电话的,是宇歌在北京市西城区丰盛少年活动之家的工艺美术兼儿童画儿老师张秀琴,她是一位德艺精钻的全区有名的一级教师,从宇歌3岁起就教宇歌。听声音,中年开外的张秀琴老师得知我要写宇歌,十分赞成,认为这很有利于启迪更多的孩子们相互看到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现在,确实需要把真实的鲜活事例多拿给孩子们一些。她说,宇歌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但她在我面前刻苦用功,善于思考,从不服输,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宇歌的成功,有智力因素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比如她的严格家教、自身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培养,以及踊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得到的长时间磨砺,等等。
最后,我拨通了马宇歌的现班主任——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四年级一班阎红老师家的电话。该班自一年级起,就是全年级最强的班,算是校“重点”吧。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快人快语。阎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宇歌的成绩及优点,特别赞扬了她,一直在班上担任班长和中队长等许多职务的组织能力,的确很强、很出色,同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宇歌的不足。阎红老师说,宇歌绝非十全十美,她的门门学习成绩,在班里并非次次都最拔尖。宇歌尽管理解能力很强,还担任课代表,但在作业上仍有一些不应该的小错误出现。
阎老师语重心长告诉我,写宇歌不能把她写得太好了,否则,对宇歌的健康成长不利。另外,宇歌参加课外活动,尽管始终自觉占用的都是课外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但是太多了,即使自己很乐意、有精力胜任,也要适当限制一些。
放下阎老师的电话,我深思良久。是啊! 从全面采访的事实了解上看,宇歌无疑是很优秀、很幸福、很成功的,但目前在她小小肩膀上压过来的一些无形东西,是否重了些呢?这么小的年龄,她承受得起冲得出去吗? 而我,又该不该按自己的原计划来写呢? 值得写!应该写! 想到更多孩子的心愿和我深入了解到的比比真实故事,我自己鼓励我自己。于是便有了以上文字。若算不上“宇歌之歌”,那就叫“我眼中的马宇歌”吧。
停笔之际,北京那边再次传来喜讯:1996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栏目,播发了马宇歌写给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是盼 ’97、迎回归,祖国内地小朋友写给香港小朋友的第一封信。1997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把这封信在显要位置全文刊发,标题是《我愿为你做点事——致香港小朋友的一, , 封信》。紧接着1997年1月22和23日,北京电视台各频道在“七色光少年”栏目,播映了反映马宇歌美术学习成长史的专题片。而在最近寒假前的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马宇歌校内主课语文考分是99分——列于全班第一,数学考了98分——名列全班第二;其他科目均为“优”,并被评为四年级首批“三好学生”和马宇歌入校以来第七个学期连续获得的又一次“全优生”。
我和上述一切挚爱这个孩子的人,衷心地祝愿宇歌,千万不要辜负人们对你的美好期望,要以全面发展的坚定步伐,继续豁然大气地奔向光明,去努力把握注定属于你们这一代的祖国璀璨未来吧!(作者长江。下面内容摘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现代教育报》“新闻周刊”2005年11月25日陈晓婷写的《马宇歌:一路行来一路歌》)
清华附中赵庆刚校长说:“马宇歌惊人的毅力打动了我 ”
——这话出自小宇歌中学母校赵庆刚校长之口。他是小宇歌一辈子也不会辜负的恩师。在马宇歌总共六年的中学生活中,他一直任该校一把手,只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因升迁被调走。宇歌小学毕业前,二者谁也不认识谁。但到这所中学里来上学,却是还在宇歌正上小学六年级时,那年下学期刚开学,赵校长主动打电话到现已并入北京市西城区四根柏小学的(当时该区)后广平小学,将刚刚11岁的她“挖”到了清华附中的。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这位上世纪末屈尊求才的“伯乐”。
“马宇歌是一个有着明确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的孩子,清华的环境最适合她的成长发展了。搞教育,做老师的,一旦发现这样的好学生没有不抢的。”原北京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谈到自己当年怎样亲自招到得意门生马宇歌时,十分骄傲,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我们经过长时间追踪,从多种渠道间接了解到马宇歌的整个情况以后,共同觉得,她那么小的年龄就能坚持一个人到全国各地去做调查和进行学访,这样的孩子太少见了,的确不简单。其实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别那就大得太多了。宇歌的自觉行为,正体现了她自身的勇气和素养。我觉得我们学校能给具备这种素质的孩子,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1999年早在她小学毕业前一个学期,我就亲自给他们学校打电话找到了她,希望马宇歌最好能到我们清华附中来上中学。”
赵庆刚说,事实上不仅校长本人,宇歌从小学毕业一踏入清华附中的大门以后,在所有人的眼睛里留下的印象都很难忘:“宇歌中学六年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包括门门课程学习成绩,也确实没有辜负所有老师们的期望。她是校优秀学生干部,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如在组织、主持和外交等等方面,表现很出众,即大方得体,同时又能待人真诚谦逊有礼。她在生活学习上很有目标。这些都是宇歌最大的优点。在全校众多优秀的同学中间,她一直本着一种发自内心,发现和赞美别人优点、主动向别人学习、十分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心态,影响着集体、影响着大家。尽管自己本是社会各界经常关注的焦点,可她一点儿都不张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至今,马宇歌持之以恒地,还一直在默默地为了自己的远大梦想而付出着。正是有了这些让我们最最赞赏的可贵品质与实践,她才走到了今天。” (截自2005年11月25日北京市教委《现代教育报》“新闻周刊”《马宇歌:一路行来一路歌》)
成长
成长,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
“马宇歌”——现在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她的成长,带给我的,除了巨大震撼,还有无尽的思考。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教诲。但要教育好孩子,却要首先为孩子树立起榜样来。要我自身做榜样,比起蜀道之难,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须知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处于浮躁社会的我们,我自认为没有能力做到“天下为公”、“博爱”与善心,只可能在某一刻偶而迸发一下而已,要一直保持住,我没这个信心。
虽然,我还未为人母,但是看到今天的这些报道,我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孩子,陷入了沉思。如果将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该如何去教导他,我能否以自己的言行培养出一个像马宇歌一样出色的孩子?我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另一个马宇歌,但是我希望他是一个像马宇歌那般,有着远大理想与抱负的人,对未来的社会能够博爱,天下为公,成为一个真正于社会、于他人有益的人——就像马弘毅与女儿谈论人的生死一样,使之成为一个有伟大胸怀的人,即使真的到了那一天,他能虽死犹生!
我不知道,我是否有信心与能力,去出色地教育好自己未来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成长必定会存在着不一样的问题。而以我的能力,我不知道能否将做人的道理不偏差、没有矛盾地教给孩子。因为我自己的心里,现在和许多国人一样,本身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一个对社会,对人生不清晰的母亲,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或许,马宇歌像裴多芬一样,在这世上只有一个,而我却想塑造出另一个,虽然不及马宇歌,但却希望我培养出的孩子也能成为令我无悔的璀璨明天。(河南·北堂静2005年11月10日星期四发表于《天涯》。以下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时代》杂志“时政视窗”月刊总第217期,在“人物画廊”栏目上刚刚发表的一篇关于马宇歌的最新报道,原标题《“少女徐霞客”马宇歌》)
青年呼唤英雄 !
2006年的暑假,刚刚辞别18岁的清华大学学生马宇歌,在父母的赞同支持下,又去了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期末考完试,6月23日离京奔浙江,6月30日由上海返抵北京;7月27日又离京奔湖南,8月5日返抵北京;8月6日再次离京最终奔西藏,而后游历完青海、四川两省,在重庆坐船顺流直下,进入湖北,从雄伟的三峡大坝上来,20日傍晚,驱车直抵鄂首武汉。当晚,记者在东湖一间茶肆,见到了这位西来之客。一眼望去,太阳晒黑了皮肤、上下藏饰装扮、身材挺拔、健壮、俊俏,可谓集“英雄”与“美人”融于一身。然而最最难忘的却是,她小小人生,第三次来登黄鹤楼,马宇歌阳光灿烂的一脸孩子般笑容背后,给我留下的那番过人经历,实在令人赞叹!
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金报》的盛邀下,这个网上很容易查找到的、人称“少女徐霞客”、有清华“小侠女”之谓、又被广泛誉为“中国素质教育成功典范”的北京女孩马宇歌,昨夜乘火车北归京华之前,她欣然应邀莅临武汉市第十一中学,于2006年8月21日上午,与该校功课最棒的理科实验班全员56名同学,进行了一场气氛活跃的面对面交流。效果极佳,师生反响热烈。该校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冯永盛老师当场感慨地说:“马宇歌的即兴演讲和座谈很受欢迎,抓住了每个人,打动了每个人,启发了每个人。我们真诚地祝她一马当先,高歌猛进,无愧为时代的先锋!”
一、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
1997年暑假,正上小学4年级的10岁马宇歌,由于父母都在上班,她从北京只身去南京会见一个大朋友。这个阿姨想写一本有关马宇歌成长历程的书,特别邀请她到家中作客访谈。马宇歌则藉此机,顺访了自己在大江南北的其他一些朋友。
有了第一次只身离开北京,到达“苏”“皖”两省、4400多公里、连续28天圆满的独自游历,小宇歌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被彻底打开了。从此,她在父母的赞同支持下,利用假期开始不停地独立走南闯北。
10岁那年,宇歌给自己拟订计划,到14岁只身走完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的非凡理想。
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这股闯劲,利用长假和周末,宇歌在13岁那年提前完成计划,只身走完了全中国31个省的200多个地方,行程长达30万公里,交了1万余名朋友,写下40万字的随行日记。
在去过的这些地方中,既有富裕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哈尔滨等,也有较贫困的地区,如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青海的湟中县、宁夏的同心县;既有革命圣地,如延安、井冈山等,也有地形地貌十分独特的边陲要塞,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东海上的舟山群岛、西藏、新疆、海南岛等,包括三军哨所。上入蓝天,下潜海底。每到一处,深入当地人家同吃同住,感受不同风俗民情,外柔内刚结交四方之士。马宇歌由此学到了书本上永远也接触不到的有益知识和本领,对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意味深长,弥足珍贵!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当初的个子那么一点点,任她只身走天涯,安全吗?年龄太小,到的地方再多,如果感受不深的话,全等于白去吧……这样的孩子内心快乐吗?幸福吗?”智者不免提出质疑。
宇歌的父亲希望孩子在行走中认识一个真实的社会,从中积累更多的人文知识;马宇歌则随着自愿行走和思想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自身渺小,只望通过亲身所为,感染更多的人和朋友,都来努力自强自立。因为生活真实的那一面,其实最终是要依靠自己流汗去闯,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的;别的都是过眼烟云,毫不确定,加之“道听途说”或“以讹传讹”,有些根本靠不住。
她边走边写,边走边交朋友,每次旅程结束后,把自己的日记整理出来随时发表,资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每到一个地方,马宇歌都会有针对性地做番调查,把素材以日记的形式深入记载下来,以便更广泛地了解社会。今年暑假,她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己招来的院内外同学,组成了一个8人的社调支队,对湘西“村镇建设中的能源问题”进行了调研,课题为《为农村建设节能》。
马宇歌说,行万里路,始于读万卷书。马宇歌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喜爱阅读课外书籍,童话、文学、历史、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社会、军事、经济等,陆续深入,中英文本,方方面面有意尽量广泛涉猎;并且还按计划,依次完成了爸爸指定领域,最值得阅读的一些书,有些长期反复阅读高达三遍,细致做了读书笔记。她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想出去亲自领略一番的强烈念头。直至而今,马宇歌每次出行,依旧手不释卷,真正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
二、朋友——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马宇歌去的大部分地方,均受从未见过面的朋友邀请。她即拜会全国各地有志、有为的同龄人,也结交各色成年人,其中不乏教育家、政界要人和海陆空部队官兵,宇歌向所有人讨教,从他们身上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和相比人家,自身存在的种种差距。真正显现出了,身为大方家的一名小女子,那种非凡自律,健壮成长的气魄与胸怀!
昨日在闻名湖北的武汉十一中,有同学问起她行万里路的目的时,马宇歌答道:“行万里路是为了见朋友和认识一个真实的社会,进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打开视野,同时把狭隘的小小个人,融于天下无数英雄和壮美山河之中,促使自己不断奋力前进。”
马宇歌说,这得感谢父亲,是他放手让自己行走得如此久远。在马爸爸看来,安全总是相对的,不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最主要的还得取决于自身能对环境变化表现出应对能力。这都要求自己首先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锻炼和掌握应对社会的本领。
A. 11岁独自闯西藏
西藏,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广袤大地,令人神往。今年暑假,马宇歌从北京再次来到西藏,看望阔别7年的藏族阿妈——好友次仁白珍的母亲旦珍,和阿爸塔尔青。
1998年,和宇歌同龄的西藏小女孩次仁白珍(小名“次白”),10岁那年看到了《西藏日报》上报道马宇歌传奇故事的文章,睁大了眼睛,羡慕死了。她憋不住,立刻写信给宇歌,表示愿意俩人交朋友,并盛邀小宇歌到西藏来作客。就这样,宇歌与次白的友谊,穿越黄土高原、穿越唐古拉山,从此紧密相连。
1999年寒假,马宇歌应邀准备孤身前往西藏。虽然这已不是小女儿第一次出远门了,但是从北京去西藏路途遥远,孩子的身体承受得了吗?宇歌的父亲考虑许久,决定还是对女儿放行。不过,之前带她先到北京儿童医院做了全面体检,结果是:小宇歌身体素质棒级了!
这样,就在1999年2月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小宇歌带着三个包包远行了:一个双肩背书包,一个大旅行包和一个大提箱——里面装的几乎全是给藏族方面的礼品等,加起来有100多斤重。当时去西藏的铁路远未修通,因此马宇歌先要从北京坐火车上重庆,再入四川,然后转往西藏。
在成都市五桂桥长途汽车站转车时,这里处于城乡结合部,来往行人异常杂乱。11岁的小宇歌心想,自己身上带了这么多东西,如果有人见财眼开怎么办?
小脑袋瓜一转,等到下一趟开来的长途汽车停在身边时,她大大方方向前,求助叔叔阿姨们一起帮她提行李。大人们碰到这个说话甜甜的可爱小姑娘,争先恐后赶紧帮忙。宇歌心中一阵高兴:人多势众,众目睽睽,再有劫匪也不敢当众现眼抢我东西了!
来到西藏,小宇歌毫无高原反应。两个各自不足1.54米的同龄小女孩手拉着手,白天一起游玩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晚上睡在一个被窝里,聊着扯不完的话题。这下,宇歌不仅爱上了那里的蓝天、白云,还认了次仁白珍的家长为阿爸、阿妈。
之后,马宇歌和次仁白珍长期书信来往,次白则以德才兼备、成绩优异的马宇歌为学习榜样。随后,次白考上东海之滨、黄浦江畔专为援藏创办的上海共康中学,继而又借升入高中之机,再次考到了宇歌身边,进了北京西藏中学。2002年,两个好姊妹15岁那年喜悦在京重逢。就在马宇歌2005年考上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后,按规定要多上一年预科的次仁白珍,今夏也考上了建筑类的专业,她刚刚拿到的是2006年高考报名第一志愿湖南大学录取通知书。
眼下,马宇歌再次去西藏,除了要去看望想念已久的藏族阿爸、阿妈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办,那就是帮助次仁白珍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因为西藏的这一家人,正在为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她家有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哥哥正在大连上大学;暑假开学进入高一的妹妹德白,也很有出息,都需要钱。
对马宇歌感兴趣的国外教育人士,十分信任宇歌这种历经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诚实有为者,明确提出,愿以马宇歌的眼光和鉴别结果,通过她的亲自提名,决定拿钱资助中国哪位学生。同时,要求马宇歌推荐的中国受资助者,不仅是不富裕的学生,而且要和马宇歌一样,也是诚实、有为的一类孩子。他们保障,帮助宇歌推荐的人选,在经济上无忧无虑顺利念完大学。结果通过马宇歌之口,很有份量的说明和介绍以后,西方友人答应宇歌,决定以现金资助她所推荐的次仁白珍一路畅通完成大学学业。
小小马宇歌对自己办的这件大事,一直守口如瓶,办事过程中没对任何人讲;事已办妥,这回去西藏,迈进次仁白珍家门,她给藏族好友全家,带来了一个特大惊喜!第一笔学费1000美金(相当于8000多元人民币),现已到位。一应款项,将陆续直接拨给马宇歌推荐的受助者次仁白珍。次仁白珍发自内心感慨宇歌,真不愧是自己值得信赖的及时雨。
B. 见过黑暗的人才更向往光明
在独立行走的日子里,马宇歌接触了一些本来不应该出现在她视线中的人生“另外一面”内容——贫富悬殊、疾病、穷破、饥馑、困顿……面对这些,宇歌没有像这个年龄的其他一些轻浮女孩子那样,视为与己无关,表现麻木不仁,茫然不知所措,甚而嫌贫爱富捂起鼻子嘲笑自己的同胞。马宇歌平静地认可事实、接受现实,但却心如刀绞,以内心流血的同情眼光看待广大弱势的人群和种种不平的事,自觉地尽己所能,默默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她有一个梦,只要自己这一代像巨人那样站立起来,一定要铲平世间不平路!
“见过黑暗的人,才更向往光明。”马宇歌在武汉十一中对大家这样说。
2000年寒假,13岁的小宇歌只身来到井冈山。回来的路上,她带的茶叶蛋多了,担心时间长了会变坏,就在长途汽车站叫卖起茶叶蛋---- 一名梳着羊角辩的漂亮可爱京腔小女孩,甜甜地叫卖着鸡蛋,她的生意还真不错,一会儿功夫,在宽大的候车室内外,蛋就快全卖完了。
突然,“姐姐,我哥哥不行了,能送给我一个鸡蛋吗?”循声望去,马宇歌见一对衣着褴褛的孩子,从大雪纷飞的屋外躲进候车室里来。妹妹搂着饿倒在地的残疾哥哥,他已失去双臂。看得出,俩人无依无靠,雪天又冷又饿。
宇歌连同没有卖完的茶叶蛋和卖出的所有钱,全部给了这兄妹俩,然后默默离去。她在日记中,用“心如刀绞”来形容了她当时的感受。年仅12岁的小宇歌,她在为自己的渺小、为不能够彻底帮助身陷困境的人们而难过……
马宇歌绘画技艺高超,她把行走沿途的印象都记录和画了下来。她说,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小太小了,我要把生活的真实告诉所有人,号召愿意和我结为挚友的天下英雄豪杰,都来帮助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宇歌她真的做到了,许多笔友、文友、挚友和她一道,纷纷向各类爱心工程踊跃捐款;而她自己,则凭借着自身威望,已经一点一点开始吸引到了海外善款,实际资助那些宇歌认为“生而平等”不分高下的同学们。
三、“侠女”如此走天下
A. 吕梁山历险记
吕梁山,位于我国山西省中部,纵向与陕西省绵延交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自古英雄辈出,也有乱世劫匪混杂其中。
2000年暑假,宇歌13岁,应山西一名笔友王小雪的盛邀,去她家做客。后来,小雪的父母让宇歌带上他们的女儿,一块儿去见识见识外面的天地。于是,宇歌领着小雪坐上了开往延安的长途汽车。在途经蜿蜒曲折的吕梁山区时,突然窜上车来几条彪形大汉。宇歌凭借经验,已经嗅出这帮来主不善,是准备寻衅滋事的!
没过一会儿, 一名大汉在小宇歌身边坐下,机灵的宇歌发现他已经偷了前座和小雪的包,非常气愤。车驶过的区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如果自己冒然喊起来,又无人声援助,情况恐怕于己不利。
正在想办法,那名男子突然把手放到了宇歌身侧,“流氓!”小宇歌脱口大喝一声。然后站起来怒斥劫匪。听到小女孩的声音,车厢内骚动起来。男子有些慌张,扔下劫物,仓皇一拥而去。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当时还小,真的不知道害怕,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宇歌回忆着当时情景。
从10岁开始行走江湖,“害怕”俩字从来没有在宇歌的字典里出现过,可是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却让她强烈有了这种感觉。8个人的实践小支队,她是支队长。一路上所有人的安全、活动的安排、调查的规划和落实、大家的情绪……统统都在她的考虑范围。“第一次觉得害怕:从做调研预算开始就小心翼翼,很怕考虑不周全,也怕后来出现安全问题。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人了嘛,身负大家重托,有责任。我要对大家负责。”宇歌笑着说。结果不出所料,一次次由于十分谨慎小心,步步为营按照计划发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向前,功德很是圆满。结束调研,8月5日马宇歌返抵北京,未及休息,他给一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每位成员,写了一封慰问信,感谢同学们相互间的支持帮助和默契配合,立即用电子邮件分别发给了大家,同时又安排下了今后的有关任务。
B. 普陀山情缘
普陀,在佛教《华严经》中,有“一朵美丽的小白花”之意。位于太平洋西边,舟山群岛的东南部,其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溶为一体,是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2006年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佛教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早在2001年暑假,小宇歌亲往这里和当地的寺院长老们结成了“忘年交”。她被长老们豁达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所折服。长老对小宇歌历来有所耳闻,她幼年独自云游天下的事迹在僧界,更为众人赞不绝口。年龄丝毫没有成为眼前马宇歌和他们见面交心的障碍。小宇歌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对人和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与长老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目标,历经的见闻。长老的玄机禅理,让年幼的马宇歌现场听得聚精会神,引人入胜。后来不时翻看自己当时写的那些年日记,今天的小宇歌,感悟也是越来越深。
5年前踏入舟山回到北京以来,直到现在,宇歌每季度,都能收到从东海寄来的一册佛教协会机关刊。这份刊物对宇歌来说弥足珍贵,代表了她与长老们绵长的佛门善缘。
不过,那一次去舟山也发生过一桩小小的“事件”。当初,宇歌从浙江的台州搭乘长途客车,赶赴宁波,时间有点晚了。一名陌生 的士司机,看快到傍晚的小宇歌,在宁波长途汽车站上,正打听着怎么去舟山群岛,主动近前告诉她:“海岸码头离这远极了,我把你送过去吧;看你是小孩子的份上,只给50块钱便宜你算了。”
小宇歌从自己书包中连忙拿出地图,请对方指指要去的码头所在位置。这时宇歌机灵地同时飞速一眼找到了台州。50块钱!图上从台州到宁波那么远,我刚花的车费也没50块钱;由宁波到当地的码头,一马平川这么丁点儿距离,却要收我50块钱?!宇歌心里这样想着。可是,如果把对方这套鬼把戏当场捅破,结果自己也难料定。
于是,她收起地图,冲这名司机笑了笑,说:“我一行还有好几个人在那边等着我呢,我去叫他们一起来坐你的车吧。”说完借机溜掉,自己另花5元,雇车顺利来到港口,连夜搭船去了东海上的舟山。
四、父亲给了孩子健康体魄和善良宽广的胸襟
看过1995年3月5日CCTV播出的《东方之子》,观众一定记得,刚开始画面上出现的内容,是7岁的小宇歌,和主持人白岩松在她家屋门口的一段对话。
白岩松指着宇歌小胸膛外衣上,别的一枚胸章问道:“你知道‘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宇歌撅着头,望了一眼自己胸前徽章上的一排四个白色字体,告诉白岩松:“‘天下为公’就是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别人,想着全天下的人……”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全国著名建议家马弘毅》。这个著名人士就是马宇歌的父亲,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著名民主人士马弘毅。这两日,在和北京的长话联系中,记者感受到了这位作父亲的,对女儿那深沉的爱。在他有意识退出女儿生活的圈子同时,又有那么多不尽的慈爱牵挂在里边。
马弘毅为孩子取名“宇歌”,含义就是希望她有宇宙一般博大的胸襟,人生乐观向上,并在成长中唱出最美丽的生命之歌。
从小,宇歌胸前轮换着别了两枚徽章,上面分别刻着“博”和“天下为公”。这两个小牌牌,是在宇歌出生前一年,马弘毅专门到南京的中山陵买来的,为的就是要给自己将来的孩子戴,寄望后代天下为先。
A. 走进临终关怀医院,给素不相识的老人们临别一个吻
在马弘毅看来,每个孩子的天生资质都一样,后天成长方式不同,才使每个人的人生结果显现迥然徊异。他坚持认为,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目标,是后天成长中决定一个人去向的最关键因素,至为重要,可惜被现实很多人和家长忽略并抛弃掉了。
这位家长从小就给女儿灌输朴素的人文思想意识,一心期望她做个有善心和博爱精神的人,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有所贡献。
为了让宇歌坦荡面对生与死,了解人的一生多做善事才能永生,马弘毅鼓励刚刚10岁的女儿去临终关怀医院义务服务。那时,北京的临终关怀医院刚出现不久,也是全国首家,很少为人知晓,即使知道的人也不赞同把小孩子往那里带。
去之前,马弘毅和宇歌叠了许多千纸鹤,还准备了一堆漂亮的各色气球。路上,宇歌并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兜水果。
护士指着五人间的屋内一位老人说,她虽然在被子里睁着双目,但是躺那已经没有眼光了。也许,世界在这位老人眼里,已经毫无色彩。这时候,不知谁说:“宇歌,她不会吃了,亲亲奶奶吧!”
没想到,她还真的扒上去轻轻亲了亲那位老奶奶。这个吻,让护士异常惊讶,随后,大家发现老人家的眼角湿润了!
病房里的气氛越来越温馨。宇歌不仅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一捧一捧地放到每人床头,还把彩色气球吹鼓搁在病房各个角落。
宇歌回来时,马弘毅跟女儿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宇歌问:“我到老了的时候,会不会也像这些奶奶一样?”
马弘毅说:“只要多做好事、不求回报,等到你老了,每天都会有像你这样的人,给你带来欢乐的。”
在这样的教育下,小宇歌不仅坦然面对人生,而且变得越来越懂事。这些年来,她总会用自己的稿费和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她小小的可贵爱心。
B. 幼儿园里唯一一辆两轮儿童自行车
每天早上或晚上,清华园里总能看见一名面孔令人十分熟悉的女孩在长跑,她就是马宇歌。为了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从宇歌小时候起,爸爸就提出两项要求,一是每天要跑步,一是每天坚持按时做眼保健操不致视力下降。
后来小宇歌上了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到她家有5站路的距离,约3公里远。宇歌当时刚好3岁,马弘毅渐渐让她在前面带路,跑步回家,自己则一路相随:这既是为了锻炼孩子的体质,也是让孩子增强记忆力学会自己认路。
1991年暑假,马弘毅给4岁的女儿买了一辆儿童两轮自行车,让她自己骑车钻胡同去上幼儿园。小宇歌可高兴了,每回高昂着小脑袋,骑着小自行车,快快乐乐地上幼儿园、下幼儿园,引来小朋友们一派羡慕的眼神。当时在棉花胡同幼儿园的自行车棚里,所有老师都知道,唯一那辆儿童自行车的小主人是谁。
马弘毅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要逐步走出他的视野,好比小鸽子,须逐渐对之放手,促其越飞越远。
五、箴言送给同龄人: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在大学,到底是该好好学习,还是要好好放松一下?为什么会有著名高校学子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在昨日武汉十一中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些高三学子当面向马宇歌提出这种问题。
宇歌说,高中跟大学生活有着本质区别。高中特别是高三学习极其紧张,这么紧张地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人心里十分清楚;到了大学,相比之下一时那么空闲,加上高考愿望已经实现,再往前走的目标突然缺失,刚一迈入高校的新生,由于不知怎样支配这么一大堆完全属于自己、过去不可能有的富余时间,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状态。
“因此,要开阔视野,从长计议,必须规划好自己的整个人生!”马宇歌接下说,10岁之时,她就立志14岁以前走完全国,这在当初大多数人看来,几乎是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她按自己的计划,一步步踏踏实实去做了,后来居然也就完全落实和实现了它们。高三学子从现在起,应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不要将目标仅仅盯在考完大学就完事上。人的生命有多长、人生目标就需要定多长。当然,目标计划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很难一次解决,所以,还要一段接一段进行自我科学规划。阶段性的目标,经过深思熟虑一旦被确定下来,以后务必坚定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否则订了不如不定,反倒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消磨意志。
马宇歌那句结束语令人永远难忘:“大家一定要学会,在生活的不断创造中,去感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见载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时代》杂志“时政视窗”月刊总第217期“人物画廊”栏目)
【编者按:北京的清华大学2005级大二本科生马宇歌的成长故事,十几年来逐渐家喻户晓,已经风靡海内外,各种媒体报道越来越翔实。2004年入学的现广州市天河区陶育路小学三年级3班罗可心小朋友,写了一篇《放假了》的有关感文,2006年6月6日公开刊发在《天河部落》。我们在这里介绍给广大同学,并附马宇歌当年发表在清华大学校刊《新清华》上的暑期船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供大家一起欣赏,这也是童年笔下近年不可多得的一篇纪实散文。二者相隔6年遥相呼应,共同反映了中国新一代,后生可畏的喜人风貌。】
罗可心《放假了 》
耶!放假了。今天,教我们写作文的符老师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假期里,你们有什么打算?”有的同学说:“我要回乡下看爷爷,因为他得了重病。”有的同学说:“我想回长沙和爷爷、奶奶打雪仗。”还有的同学说:“过年了,妈妈可以帮我买很多漂亮的新衣服。”
符老师听了大家的想法,给我们介绍了一位18岁的优秀姐姐──—清华学子马宇歌。符老师笑着说:“在宇歌8岁的时候,就考上了CCTV的小记者。在她10岁到13岁的时候就独自远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踏出了国门,结交了上万个朋友。她12岁,还在一所大学里不用讲稿演讲过。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了许多日记,至今有40多万字。她阅读过300多部名著。她还擅长拉小提琴、朗诵、唱歌、跳舞、采访、绘画、雕刻…… ”
我真羡慕她,我也要像她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那么,我该怎样才能和马宇歌姐姐一样好呢?我正在想时,符老师问我们:“你们想知道马宇歌姐姐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吗?”我们齐声说:“想!”符老师又说:“好吧,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时,我们立刻把耳朵竖起来,听符老师讲马宇歌姐姐的故事。原来,马宇歌姐姐10岁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4个目标,她的目标是: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交上万个朋友;二、出书;三、要身体健康,不能驼背,也不能近视,更不能戴眼镜;四、保持和老师、同学的联系。她不断地向目标努力,并达到了她的梦想。
听了马宇歌姐姐的故事,我想:哇!她真厉害,我真崇拜她。她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启发和信心,我心里暗暗给自己也定下了几个目标:一、每天至少阅读两篇文章;二、每天帮忙做家务;三、每天最多看两个电视节目;四、练好小提琴。
希望我也能成为像马宇歌姐姐一样优秀的学生!!!(《放假了》作者:广州市天河区陶育路小学2004级二年级3班 罗可心写于2006年1月)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清华校刊《新清华》2002年3月8日第 1476期第四版载文《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 (作者:北京清华附中初一年级13岁女生马宇歌)附后:
马宇歌《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 · 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作者:马宇歌 13岁初一2000年暑假记于渤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