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非谓有大名之谓

2018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校办学水准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改名本身并不必然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公示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的高校名单,共有数十所高校位列其中,新一轮高校更名大幕正式拉开。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

高校改名、升级已成一股风潮。有数据显示,仅在2010~2016年期间,我国就有300余所各类高校更换了名称。一些高校期待通过改名实现这些目的:吸引考生、提高录取分数线;扩大影响力;学校行政级别上升,争取更多经费与资源。一言以蔽之,为了更好地生存。

高校改名升级,连接更多资源,对一所学校的成长当有所裨益。但高校办学水准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改名本身并不必然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过硬的教学能力与科学的管理机制。改了名的高校,办学水平也应有相应的提升。现实是,一些高校不仅没能通过改名亮出一份耀眼的成绩单,反而闹出不少笑话。

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川医”事件。2015年,教育部公示了一批高校改名公告,其中就有位于四川泸州的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而这遭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一致反对,因为他们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就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显然与他们母校重名了。此外,河南许昌学院申请更名河南理工学院、山东滨州学院申请更名山东航空学院都引发过不小争议。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这提高了高校改名的门槛,摁下了一些高校浮动功利的内心。

说到底,改名只是形式,提升办学水准才是根本。国外的诸多名校,诸如巴黎高等师范、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字都不够亮眼,但不妨碍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些在专业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国内高校,也因其“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获得国内外的赞誉,改名同样不在这些高校未来发展的选项中。

面对高校改名的怪现状,或许可以说,“大学之大,非谓有大名之谓”。一所高校无法靠改名脱胎换骨,能让高校产生实质改变的,是沉下心来,做好科研、教学与管理。

( 2018年01月2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