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方案渐次推广是最优选择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一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高考的文理分科,对增加学生的选择性、高中办学的特色化、高校录取学生的多样化等,都将带来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一改革试点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高考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亿万青少年的前途命运,因此每次改革都格外受到关注。最近一段时间,除了上海、浙江于2014年9月进行高考改革试点以外,各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陆续推出,都计划在2017年以后开始高考科目方面的改革。这又一次引起人们的议论,有的人认为这些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有的人认为操之过急。那么,这些省(市、区)高考改革方案推出的时间是否合适?
在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中,高考改革方案是最难制定的,所以《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才会历经多年研制,到2014年9月4日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此次高考改革最受关注、牵涉面最广的还是上海、浙江进行试点的高考科目改革。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与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一起构成总成绩。此举的初衷是通过此项改革,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本次高考改革力度最大也最为复杂的部分,无论是对高中教学计划、学生选考科目、班级组合方式,还是对考试成绩换算、高校不同专业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要求、录取时不同科目组合的可比性和调剂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出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
竞争性考试有其自身的规律,将三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带入高考计分录取,使这三门科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已经不是水平考试,而是选拔考试,也就是属于高考科目了。应该说,这一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高考的文理分科,对增加学生的选择性、高中办学的特色化、高校录取学生的多样化等,都将带来明显的变化,如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学选考、高中进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将普遍实行等。浙江省的方案在高考录取环节是志愿填报专业优先,还会倒逼高校对薄弱专业进行优化或调整。
但是,这一改革试点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例如,一些学生选考的科目不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而是趋易避难,导致有的科目选考者众多,而物理等科目却相对较少有人选修。选考科目两次考试如何等值?如何调整不同科目的教师人数与选修人数不匹配的问题?如何避免条件较差的县以下中学或一些薄弱学校在高考竞争中进一步处于不利地位?选修和走班制度十分多样和复杂,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将大为增加,如何增加人员编制或经费以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学校师资和教室条件不够,无法走班,仍然坚持文理分科,以不变应万变。还有的学校将原来高三的竞争压力向下延伸,虽然高三毕业时的高考压力紧张程度略为减缓,但高二和高一选考的压力加大,总体负担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到录取时若出现选考科目与高校指定科目的招生计划不匹配的情况,如何调剂又不会影响招考的公平性?种种问题,都需要认真细致调研,有些还应未雨绸缪。
正是基于高考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出于既积极又稳妥的考虑,各地开始启动改革试点。2014年9月,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多数省(市、区)根据顶层设计,参考上海、浙江的试点方案,推出开始不同实施时间的高考改革方案,这是各省(市、区)考虑自身情况和条件做出的选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试点改革的利弊得失需经过一轮实施之后才会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各省(市、区)的跟进方案都在上海、浙江2017年试点一轮之后再渐进展开。而这样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可以逐步有序地推广,需要总结经验、调整改进的话,到时候还来得及。
(作者刘海峰 为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