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义: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打开应用之门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学校转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高校转型,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意志,是政治责任,也是时代托付。

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高校类型,具有鲜明的特征。从功能上,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服务于地方产业和行业、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门人才,支撑行业企业发展;科学研究主要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开展接地气的应用型研究,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社会服务主要是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开展工作,带动区域和谐发展。从办学属性上,应用型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接轨,体现出“地方性”;在培养目标上要定位于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现出“应用性”;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要结合企业一岗多能的要求,体现出“复合性”;在人才培养上要瞄准产业链中的具体工作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岗位性”;在教学环节上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现出“实践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教师既能讲好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课,体现出“双师型”;在校企融合上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体现出“紧密性”。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普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办学空间不足,达不到办学基本要求;二是配套政策滞后,应用型大学建设无保障;三是专业设置重复,学校办学特色没有体现;四是内涵建设不够,教学质量意识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地研究对策、给出建议。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需要修改高等教育法,把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明确法律地位、办学定位、管理模式、拨款机制、评价方法等。要下放管理权,应用型大学绝大部分是省属高校,专业设置由省级政府部门审定,国家备案即可。要减少对高校的评估评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团队、示范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评比,消耗了高校大量的时间,分散教师教学精力,严重干扰了高校的教学工作,不利于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于省级政府来说,要履行对公办高校的办学主体职责,规划区域内办学资源,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使各高校达到办学的基本条件,为培养满足地方产业需要的人才提供基础保障。要加强对区域内高校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地方产业对人才数量和种类的需求,依靠高校优势学科专业,规划各高校的专业设置,避免各高校专业重复设置、设备重复投入、师资数量难以保障、人才培养同质化无特色。要扩大髙校用人权,应用型大学要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需要大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知识高技能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降低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高校的门槛,把用人权还给高校。要增加高校编制,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人才,需要少讲多练、小班化教学,相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高校,需要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就多,按照一样的标准核定教师编制,显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要提高应用型高校拨款生均标准,培养应用性人才,必须有足够的场地、设备、耗材,让学生去练,这样办学成本会増加,政府在拨款时要提高应用型高校的生均标准。要降低专项经费额度,目前专项经费占高校拨款额度较大,但专项经费在立项、申报、评审、采购、建设等环节投入很大,资金使用效益低,学校教学建设想建的立不上或额度不够,不想建的可能又批下来,带来重复建设。要给予校企合作企业优惠政策,保护企业利益,调动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要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依靠社会机构或亲自组织,考查高校对地方产业的贡献度,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对高校的投入、招生的计划等。

对于学校来说,要明确办学定位,转变专业小而全的观念,客观分析学校,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强化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调减非优势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优势学科专业,突出办学特色。要强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学校资金的投入要向教学倾斜,教师考核的引导要关注教学质量,克服以科研冲击教学的现象。要改变职称评定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由过去关注基础研究(纵向课题顶天项目)成果,转到关注应用研究(横向课题接地项目)成果上来,引导教师深入产业,具有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内涵建设,对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发展路径、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管理服务、要素整合、合作开放和校园文化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只有全面谋划、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才能实现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者刘君义 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