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立的“独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停办事件”调查

2010年07月02日 来源:南方周末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所培养汽车修理工的职业中学,如何成了挂着名牌大学金字招牌的本科学院?

  ■一个分不清谁是股东的“企业”,如何走到不知该定义为“破产”、“倒闭”还是“停办”的尽头?

  6月18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简称上财浙院)内看起来平静如常,教学楼里不少同学在为期末考试埋头复习。

  这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内的本科院校,刚经历了一场惊动中央的剧烈动荡。半个月之内,先是学生发现学校突然“停办”,随即引发上千学生和家长的集体抗议,最后在高层压力下“死而复活”。

  上海,民办院校的学生们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时兴奋不已。 (CFP/图)

  如上财浙院这样以某某知名大学的某某学院为名义在高考后单独招生,学费较高但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就是独立学院,亦称“民办二级学院”,大多是由高校和企业联办的本科院校。

  作为上世纪末期高考大举扩招、高校资源严重短缺的产物,独立学院获得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并迅速繁荣,目前全国已有322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

  2008年5月方才获批正式成立的上财浙院,属于其中最年轻的一批,是由上海财经大学(简称上财)和金华一家民营企业浙江大昌投资集团(简称大昌投资)的下属公司合作创办,目前在校学生1640余名。

  突然“死亡”

  学校发了一封公开信,提了两个方案;家长们也发了一封公开信,也提了两个方案。

  这场风波起于6月1日《浙江日报》上刊登的《浙江省高校招生简章》。当时,不少细心的上财浙院学生注意到,他们的学校压根没有发布招生计划。

  这条消息迅速在同学之间传播,并很快从相熟老师处口头证实──学校即将停办。学生们随后激动起来,甚至一度引来警方到校园维持秩序。

  6月4日中午,紧急从上海赶来的上财教授、上财浙院院长郭羽诞与学生座谈。到场学生张扬(化名)表示,郭院长称上海财经大学和大昌投资方面“教学理念不同”,虽极力安抚学生情绪,但对学生的去向,以及学生最关心的文凭问题,郭没有给出具体安排。

  可是,由于上财和大昌集团合作办学的终止,上财浙院这块土地和建筑等设施的拥有者大昌投资方面已打算将校园另作他用,这使得学生的去向问题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陆续从外地赶到金华,为孩子维权。

  在学生和家长的维权压力之下,6月6日,一纸《告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全体同学书》发到同学们手上,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停招之后学生可转至上财继续完成学业,由上财国际教育学院代管,二是学生也可以选择按照当年高考分数转学到浙江省内其他同批次独立院校就读。

  作为对策,家长们也拟定了一封公开信,同样是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以后孩子去上海就读,要拿到上财的毕业证书(本来应该是上财浙院)——这个方案一提出就发现,既不符合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相关规定,也招致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的激烈反对。

  二是政府能出面协调,在金华把学校办下去。

  一场“闪婚”

  双方约定合作办学30年,上海财大负责教学,大昌负责办学资金投入和学院基本建设。学院每年将总收入(学费)的20%作为管理费上交财大。

  上财浙江学院的短暂历史,要从一场“闪婚”说起。

  上财浙院校园所在地,在九十年代末期是大昌投资办的一所培养汽修工、机电工的职业中学,后来升级为浙江师范大学下属的一所二级学院,专业并无太大变化。

  大昌投资即便是在金华地区也算不上知名企业,主营汽车销售和维修、事故救援、驾驶培训等业务,公司网站自称为金华地区最大的汽车经销商。

  在大昌教育副总经理应炳富看来,当初投资办职业学校的直接的目的只是“为公司培养技术工人”。

  但因浙江师大不再合作,这一学院终止于2006年初。

  由于已有现成的校园资产和办学经验,大昌投资本打算继续兴办一所高职院校,但浙江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建议他们去外省引入优质本科。

  他还给大昌投资提供了一个信息:上海财经大学有兴办独立学院的意向。

  上海财大是目前国内高考招生分数最高的名牌大学之一,名校品牌颇具吸引力。大昌投资马上派人到了上海。

  此事获得了金华市政府的积极推动。当时,周围几个地区都已经有了市属本科院校,但金华地区只有一所省属的浙江师范大学,所以金华迫切希望能为当地引入一所本科院校。

  作为支持,金华承诺低价出让千亩教育用地,用作新校区的建设——这样的供地规模就独立学院而言,实属大手笔。在当时,即使是上财,占地也不过557亩。

  而此时的上财,刚在兴办独立学院的道路上经历了一场竹篮打水。

  一份上财内部资讯显示,该校2004年曾与上海置业集团签署协议,打算在上海市宝山区合作兴办一所“浦江学院”,并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但因合作方(土地)原因,未能启动。

  上财起初对这家找上门来、且名不见经传的大昌投资办学能力和目的并无把握。本报记者采访中获知,该校副校长黄林芳到金华考察时,曾郑重地向大昌投资董事长陈锦标表明办教育可能是没钱赚的,并询问其为什么还要办学。当时,陈锦标回答说,自己办学是纯为公益,不图回报。

  陈的回答让黄林芳满意。再加上现成的校园资源,和占地千亩的新校区,让刚经历了一次失意的上财心动并决定合作——偌大地盘,除了能办好独立学院,上财方面还盘算着以后可以在这里开设一些盈利能力较强的培训项目。

  另据应炳富的介绍,大昌投资对项目可行性做出评估后也得出了满意答案:企业只需提供亿元资金,加上借助土地抵押获得的四亿左右贷款,基本可以解决新校区的建设资金问题。未来当学生规模达到五千人时,就足够支付利息,达到一万人时校每年可获得10%-15%的稳定投资回报。而借助上财的强大品牌和师资,他们认为学校达到万人规模并不困难。

  于是,合作迅速达成。

  本报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2006年2月6日,大昌投资旗下的大昌教育和上海财大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约定合作办学30年,由上海财经大学负责教学工作,大昌教育负责办学资金投入和学院基本建设,学院每年将总收入(学费)20%作为管理费上缴财大。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合作模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