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高校多一些“自主”的权利

2010年01月26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考试这个事,要满足所有人的胃口真难。或许这也正是考试让人又爱又恨的原因之一。日前有媒体报道,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

不考语文就叫做“学科歧视”?按下不表,先来看看评论。“不考语文,如何永葆中华文字的活力?”、“名校请给予母语应有尊严和地位”、“得英语者得天下?”、“高校弃考语文的自卑与偏见”……或许长久以来,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语文尽管重要,但相对英语所占的时间和精力,也一直处于守势。语文好,或者说作文写得好的人,得到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不容易。但从不考语文,递进到母语自卑,再递进到国族文化的颜面,其中省略的东西是否太多了?

有考生抱怨说,“为什么不考语文?”因为语文是他的拿手科目。这种逻辑相当奇怪,考试让你顺手才叫好,不让你顺手就有问题?抛开个体差异,这恰好是如今的教育给我们埋下的恶果:考什么学什么,学得好必然是由于考得好。一遇到考试议程之外的,就傻眼了。你不会去想,为什么考的我不知道?反而想的是,为什么我知道的你不考?失败的教育和失败的教育产物由此诞生。

这场考试最重要的一点,是高校的自主招生。什么叫“自主”呢?就是学校有自己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标准及考试内容去录取某些学生。这种权力,或许是唱歌跳舞,或许是写首诗,或许是做份调查报告,当然也可以是“不考语文”。反过来说,如果“不考英语”,会不会有人为母语的尊严和地位欢呼呢?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去年对“一考定终身”的讨论中,我听到许多人高呼,支持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权,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都是真心话,就应该尊重“不考语文”。至于英语和汉语的纠葛,在教学设置上能公开讨论最好,不能公开讨论,两者只好不偏废。有能耐者,不妨向韩寒看齐,中学大学统招自招统统鄙视,行走江湖不带一丝“受过教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