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学素质教育成果对接——上海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践

2009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3月,作为首批获准自主招生的地方“211工程”高校,上海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了由中学校长推荐、学生免试的自主招生改革。如今,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20余名高中生已走进了上海大学。

  对于近期热议的校长推荐制,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有着深切的感受:“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概念、更不是炒作,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叶志明看来,自主招生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拘一格选人才,而中学在与高校的人才对接中却仍然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许多中学的素质教育改革,在面对应试的压力时,不得不选择为高考让路。用一些中学校长的话说,“我们既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也不得不为他的当下发展着想”。

  列入上海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名单的25所学校,也包括上海市普通的完全中学。“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些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校长的育人理念与实践。”叶志明说。由于这些中学大多是考入上海大学生源最多的学校,一些与上海大学还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因而叶志明表示,在选择上他们“心中有底”,“我们不是简单地对接某所中学或某个校长,而是在对接这些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

  上海市闸北八中,这所普通的完全中学就是此次参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25所学校之一。上海大学看重的正是以“成功教育”改革闻名全国的该校素质教育实践和校长刘京海。

  为了保证程序公平公正,上海大学实行的是中学校长上报方案、中学和大学两次公示的措施。而刘京海也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其实不是校长的个人行为,而是学校行为。在闸北八中,就通过学生自己报名、教师推荐、评选领导小组无记名投票等一系列程序对过程实施监督和保障。

  在10月下旬上海大学举行的部分中学校长座谈会上,大部分校长表示了对这一新制度的肯定。不过仍有少许校长认为在推荐生的选择上高校给中学增加了负担。“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有些中学校长看重的仍然是高考的升学率,盘算的还是如何多一个送学生进大学的机会,理念上的转变才是最难的。”叶志明说。

  虽然今年上海大学计划通过这一新制度自主招生100名学生,而最终录取的只有20余名,但叶志明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恰恰体现了高校给予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们不想增加学生的负担,只想给他们多一个机会,校长实名推荐制不仅是自主招生方式的突破,更应是教育理念的突破。”叶志明说。

  ■本报记者 计琳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