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的真正“短板”不是科研是教研

2009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在职业教育版上连续刊发的两篇关于高职院校搞科研的文章,不看内容,只看标题,也能略知其详:高职也可搞科研,且要大力发展科研。

看完这两篇文章,我想起了曾经从一个幼儿园教师那里听到的、分管教育局官员发表的关于幼儿园老师也要开展科研,科研不能成为幼儿园“短板”的高论。印象中,也提到几个需要,包括提高幼儿园培养质量的需要,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幼儿教师能力与素质的需要,等等。

在如此需要下——其实还可以加上其他的现实需要,比如教师评职称的需要、学校申报基地、树立科研品牌形象的需要——我们已经目睹了从幼儿园教师开始的论文情结。现在,高职院校经历最初的发展阶段后,也不甘寂寞,想用科研来提升学校品牌,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了,高职院校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力进军科研领域。但在笔者看来,高职的这种办学方向,十分令人忧虑。

表面上,高职开展科研确实有“空间”,也有“需要”,但其实,上述高职开展科研的需要,与幼儿园老师开展科研要写论文的需要一样,是高职相关人员不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而对社会的需求会错了意。高职院校的存在,其重要(甚至可以说)唯一功能是培养人才,其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来实现,而不是再在人才培养之外,去开展科研——虽然有关人士说,开展科研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从重点大学的科研实际看,科研几乎从来不为人才培养服务,倒是一直在与教学抢时间、抢精力,以至于教学在科研的挤占之下,在学校中没有地位。

高职要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度,不是加大科研,而是要加大教研——这其实对所有教育机构都是一样——教学研究,当然广义上也归为科学研究范畴,但现实中,教研却在科研中被边缘,甚至被遗忘,就是在专门研究教育的机构,教学研究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文汇报》11月30日的一则报道提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本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强项,但现在早已被边缘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110多个教师中,真正在搞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只有4人。据说在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院系,搞语文教学专业的,也不到全部教师的十分之一。而且,但凡与中小学有关的学科(比如“教学论”),就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以“研究型”的学术评价标准,这不够档次。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质量并不令人满意。高职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应聚焦在教学中,鼓励并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就是开展科研,也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笔者前两天去西安欧亚学院,听该校教务部门负责人谈教学改革,其中几个案例表明教育教学改革正为教学注入活力,由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基础,比如关于计算机教学,该校正改变以前“一刀切”的做法,而尝试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不同内容、难度要求的计算机课程;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一门课尝试由5位教师授课,并采取案例法、参与式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中,老师将传统的综合式授课方式,改为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篮球、健美操等不同科目的新方式。这些教学改革,深受学生欢迎。

人才培养是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的唯一核心功能,所有的其他事务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从大学的办学实践看,如果高校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来开展办学活动,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人才培养成为真正的“短板”。作为学校的立校根基都已动摇,其他的再强,也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