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遭遇公平拷问 改革是抢生源遮羞布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校长推荐制遭遇公平拷问
自北大11月10日高调宣布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来,“如何确保公平”一直是媒体追问的焦点,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和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表态可谓其中代表。
王旭明在名为《校长推荐制: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的博文中表示,知名人士推荐的做法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我国这一招是否能推广,能否在推广中发展完善,“令人心忧”。其中,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决定了在面试这一关,学生们的起跑线就不同。此外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如何筛选有推荐资质的中学也很难。
筛选有推荐资质的中学的难题,很快就有了答案。北大本科招办11月15日宣称: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入围校长推荐制。从入围名单看,39所中学都是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这样一来,舆论对“公平难以保证”的忧虑更甚。各大媒体11月17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质疑北大选择入围中学的标准,这些文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遍观入围中学名单,只会发现“强者更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北大定下如此标准,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拉大教育不公。
针对北大确定的39所中学名单,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反应更为激烈,他选择的不是质疑,而是“痛批”。
刘道玉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称:北大的改革初衷无可厚非,但此举隐藏几大不公,可以预见会失败。刘道玉所指的几大不公集中在——对没入围的中学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学不公;对不能获得推荐的学生不公;对最了解学生的老师和班主任不公,因为他们无推荐权。刘道玉因此总结道,北大的校长推荐制“不直接、不科学、不权威”,如强推必然失败。
至此,“校长推荐制加剧不公”已然成为舆论的基本共识。
改革或是抢生源的遮羞布
正当大家为校长推荐制里面的公平问题忧心忡忡的时候,这部戏的核心情节悄然浮现,它无关公平,却似乎有关高校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抢生源大战。
剧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南师附中的推荐生匡超身上,这个孩子让人们有机会穿过重重迷雾,重新解读北大导演的这部“校长推荐大戏”。
匡超是江苏“校长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媒体的报道清晰地勾勒了他的形象——文科生里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文科学得最好,活动能力超强,想做的事基本都能做好,在被推荐之前,已经获得保送北大资格。一句话,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孩子。
敏感的舆论立即发现了匡超和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初衷之间的巨大落差——北大宣称是想通过校长推荐多发现偏才怪才,给更多不同类型的孩子深造的机会。但匡超既不偏、也不怪,怎么就成了被推荐者呢?
11月20日的《齐鲁晚报》发表题为“首位推荐生完美得让推荐失去意义”的文章,作者指出:以匡超之能,根本无需通过校长推荐上北大,如此推荐只是白白浪费了一个推荐名额,也与校长推荐制的初衷背道而驰。
无独有偶,同日的《浙江在线》报道说,浙江三所入围校长推荐的中学也纷纷表态:在推荐人选时,偏才怪才暂不考虑。各地中学的表现,彻底架空了北大宣称的“发现偏才怪才”论,也让所谓的高招制度改革试点成为空谈。
11月20日本报评论版刊发的一篇文章,或许才真正揭开了这部大戏的核心情节——校长推荐有关掐尖,无关公平。
这篇题为“校长推荐是不折不扣的夹生饭”的文章中,作者指出:为了不受质疑,校长们必然推荐保险系数最高的全能学生,而校长推荐制“加30分录取”的优惠,其力度也远远不如东南大学等其他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称其为高招改革新举措,实在无从谈起。更核心的问题是,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是在清华与其他几所名校展开自主招生联考之后随即出台的,很明显是为了抢生源。
寄望高招改革的热情不能冷却
剧情虽已远离导演的故事大纲,但毫无疑问,校长推荐这部戏还得继续演下去。观众们在等待大幕拉上的间隙,其实可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校长推荐果真如北大所言始终沿着“发现偏才怪才”的路走下去,我们会有多大的耐心等待这样的改革交出答卷?
就在前几天,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在谈到高等教育时,直言我们的高校如今就是在制造乒乓球,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这其实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魏中林的感叹,正与钱学森“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叩问相呼应——乒乓球再多,也不会变成一个足球。
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或者的确是抢生源的一块遮羞布,本质上无关高招制度的整体变革,但这一话题引发的持续关注,却传递出一种信号:改变“千人一面”的高等教育现状,大家都寄望极深。那么我们有多大的耐心可以接受或许并不完美的高招改革试验?
《中国青年报》11月18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值得留意,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这个社会应该以校长推荐为起点走出信任困境。一边呼吁改革“一考定终身”所主宰的应试弊端,一边却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尝试;一边呼吁尊重教育自主和大学自治,一边又对大学的自主能力和教育的自治力充满不信任。走出这种囚徒困境,只有选择相信。教育改革要取得突破,舆论首先必须突破那种“给教育自主就必然会滋生腐败”的心理障碍。质疑和批判需要勇气,但有时候信任更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只有相信,改革才能向前推进。
这番话,或许并不适用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却很适用我们对高招制度变革的期望。选择相信吧,再多点耐心,不要让校长推荐制这场戏冷了我们的心。